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十二·五)
来源:    发布时间: 2011-11-28 15:49   1070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更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状态与质量、特色项目等方面。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和《长沙医学院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搞好课程建设工作,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我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制定基础医学系课程建设规划。


一、总体目标

全面执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构建符合我校培养目标相适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教学场地的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和利用。促使我系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经过5年努力建设,使我系所有课程均达到合格标准,并逐步将其建成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其中建成5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院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力争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平台。通过长期持续地多层次建设,争取一批课程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2011年,《组织胚胎学》、《机能实验学》两门课程应积极准备,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局部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析化学》、《医用有机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七门课程必须积极准备,申报院级精品课程。

基础医学系课程建设规划表(不同年度预计达到不同级别的课程门数)

年度

院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1

7

2

2012

9

3

2013

11

4

2014

13

5

2015

15

5

1

 二、建设内容

1.确定课程建设目的

根据长沙医学院的定位和培养学生目标,各室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建设目的,十二·五建设规划,选定课程负责人。

2.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具有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拥有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带动教研室开展工作,并年均发表论文2篇以上,科研课题1项。

(3)优化教师结构,建立一个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梯队状况良好、教学效果好、团结协作的教学群体。要求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40%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达到90%以上。

(4)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要求本系教师在公开期刊上发表论文达到年人均1篇以上,教研教改和科研立项达到年人均0.5项以上。

3.实现教学过程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但是备课、讲授、辅导、考核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反映,也是教书育人及学生能力发展的综合体现。

(1)落实备课规范,提高课程授课计划质量。开展集体备课,钻研大纲,研究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

(2)开展教案设计,建立优质教案。进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开展教案设计,每位教师提交的教案,教研室通过评定,交流后存档,逐步提高整体教案水平。积极参加学院的教案比赛。

(3)抓住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争取最佳教学效果。执行课堂授课规范,做到内容熟练、概念准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精炼、板书工整且布局合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课教学与临床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执行听课与评课制度。教研室负责人和系部教学督导组要按照系部要求深入教学一线巡查、听课、评课,指导青年教师提高讲课技能。推选优秀的教学能手参加学校的观摩课讲课。通过观摩和听课评课,共同促进授课水平提高。

4.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的运动形式,是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途径。各室要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五年内,实现所有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100%都使用多媒体课件。鼓励研制、开发高水平、动感性强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积极参加各级多媒体教学课程比赛。

 5.进行教材建设 

教材是一门课程的基本“食粮”,应该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优秀教材,师资力量雄厚的课程,可结合长沙医学院学生水平自编高质量的教材,包括配套的实验教材,习题和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现阶段,我系部分教研室正在积极编写全科医学教材。评为校级以上精品课程的课程都应有自己编写的优秀教材。

 6. 进行实验室的建设,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应按高等学校合格实验室标准建设实验室,及时更新、增添现代实验仪器,仪器设备完好率≥90%。对现有省级示范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建设,力争达到国家级示范实验室。对形态学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在建设当中有重点的倾斜,力争再建设1个省级示范实验室。按实验大纲规定实验开出率≥90%。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定实验室开放制度和规定,并做好记录。

7.改革考核方法,实行考核多元化、科学化

考试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加强考试命题与试题分析的科学性,将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客户方法,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各室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法。进行教、考分离,修改、完善试题库,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试卷成绩等多元素组成。

8.完善教学文件资料,实现教学管理制度化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认真执行基础医学系教学工作检查督导工作实施办法,加强教学检查、教研活动记录的管理。完善和更新文件盒的内容(2006年开展课程建设时,布置的7大块18个教研室文件档案盒)。

9.建立评价系统

教务处已经制定了较完善、科学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基础医学系结合本系工作实际,建立了由各室主任、副主任和副高以上人员组成的系工作检查督导组和系务办公会议制度,对基础系教学的各环节进行监督评价。各室应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构和制度。

10.网络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必是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建设是学校展示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是教学资源整合、共享及示范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为本科教学服务的具体体现。为不断提高基础医学系课程建设水平,加快我系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搭建自主性、创新性学习平台,我系要求每个科室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建好网络课程可以为精品课程建设打好基础,同时符合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要求,为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打造亮点。

三、课程建设的保证措施

(一)成立课程建设与评估领导小组

顾问:卢捷湘、何建军、周启良

组长:刘立鹏

副组长:罗怀青

成员:易西南、张子敬、吴长处、何月光、曾明、高劲松、李玉飞、曾琛、黄春霞、罗官莉、李春花。

(二)确定课程建设标准。基础医学系课程建设的最低标准为院级精品课程,较高标准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开展课程评估,对精品课程实行优上差下的淘汰机制。课程建设评估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全系的课程建设进行评估、检查一次,根据检查结果对不同课程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奖惩,并提出建设意见,监督实施。

1. 各教研室、实验室要成立课程建设组35人(不局限于一个教研室的教师,其中包括负责人、主讲教师、实验教师)。课程组职称结构合理,有适当的教学科研成果。要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以达到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条件和质量标准为目标),建立较完备的课程建设档案。特别是已经立项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的课程,从取得精品课程资格之日起,需要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和实施细步骤,加大建设力度,每个学期都必须以书面形式将精品课程建设进展和阶段建设成果报告基础系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2. 课程建设经费专款专用,并接受系部和学校的检查。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一般教学设备、教材、打印资料、题库建设、现场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制作、上网制作等。

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于承担合格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任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在评奖、评优、晋职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于不合格课程和没有达到预期规划目标的课程,限期一年整改,直至评估合格。并对其课程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的绩效按照学校相关文件精神扣发。确实不能胜任课程教学的有关教师,上报学院组织人事处,对其进行调整工作岗位,直至缓聘、待聘、解聘。缓聘、待聘期间的待遇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基础医学系

2011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