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学院2021-2022学年教学质量报告
来源: 长沙医学院体育健康学院   发布时间: 2023-05-22 08:54   772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长沙医学院体育健康学院2021-2022学年教学质量报告

学院概况  

学院于2019年9月由体育教研部和运动康复系合并更名而成,下设运动康复教研室、体育教育与艺术体育教研室、综合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康复技能实训中心、体育场馆中心以及学生工作办公室。开办运动康复与体育教育两个体育类本科专业,同时承担着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留学生体育教学、校运动代表队训练、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校内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工作。学院秉承学校“千年长医,济世惠民”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体育与健康教学新模式,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确立了“教学立院、实训兴院、科研强院、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创新为魂”的学院发展理念。学院教师和管理人员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教师热爱教学,关心学生,管理人员全方位服务教学,突出培养目标与特色,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机制。主动面向社会、服务基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体育科研能力的运动康复和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学院两个本科专业的生源以湖南省内体育考生为主,同时吸纳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理科考生报考。截至2022年8月31日,学院已有学生人数达534人,2018年起,连续四年新生报到率均达95%以上,生源稳定,且质量逐年提升,所有录取分数均高出省二本线。现已有2020、2021、2022三届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人数共计181人,就业单位主要为医院康复科、运动康复专门机构以及专业运动队等,毕业去向落实率100%。

1.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1.1党的领导

标准 学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院党委会(党总支)要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

立德树人要注重整体性、深入性、针对性、有效性,强化立德树人基础、指标与制度建设。人人有目标、有任务、有责任、有行为、有变化;每门课有育人功能,每位教师有育人职责,每个岗位有育人任务,人人、时时、处处、事事育人。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设置情况,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及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情况。

体健康学院党总支和党支部设置合理、健全:自2021年12月起,宋子玉同志任新一届党总支书记,高首领同志任副书记,左雄伟同志任组织纪检委员,孙丽平同志任宣传统战委员,徐娜娜同志任青年委员。学院党总支下辖1个教工支部、1个学生支部。截至2021年8月,有教师党员22名,学生党员37名。教工支部书记由杨芳艳同志担任,刘飞鹏同志任组织委员,石进芝同志任宣传统战委员,丁颖同志任青年委员,边应同志任纪检委员。根据党员数量以及教师党员的教研室分布,教工支部划分为3个党小组:运动康复教研室党小组:宋子玉同志任组长;体育教育教研室党小组:左雄伟同志任组长;公共体育教研室与学工办党小组:高首领同志任组长。学生支部书记由高首领同志担任,阳乐同志担任宣传统战委员,钟倩倩同志担任组织纪检委员。

新一届党总支班子高度重视并强调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教工支部和学生支部分别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及《长沙医学院党支部“五化”建设合格评估标准》《长沙医学院党支部“整建提质”建设合格评估标准(试行)》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认真履行基层党组织三个方面的监督职责,即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了解党员、群众对党的工作和党的领导干部的批评和意见,定期向上级党组织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等,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带领全院师生做好本职工作,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

2.请描述学院党委(党总支)、党政联席会议、党支部会议及学习情况,研究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情况。

学院党总支根据工作需要,每1-2个月组织一次党政干部联席会议,由党总支书记宋子玉同志主持会议,党总支副书记及全体委员,教工支部、学生支部书记以及各教研室、实验室负责人参加会议。听取各部门工作汇报和群众意见,研究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情况,就党委和学院的重大工作安排进行部署和协调。

学院教工支部每月(寒暑假除外)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三个党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从2022年4月至今共计开展会议5次,围绕党建工作开展理论学习,如《讲党性 重品行 做表率》《大兴艰苦奋斗风,永葆共产党人民政治本色》等。与此同时,各党小组针对运动康复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和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进行研讨与交流。运动康复教研室杨芳艳老师在全院开展了《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一流本科课程的经验分享,鼓励各门课程开展信息化的手段辅助教学,在超星学习通建设自己所任教的课程,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体育教育教研室成立了各个运动项目的教研组,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大家克服场地困难,在实践教学中统一学生上课的服装,开展课堂竞赛,群体效应好,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公共体育教学积极深化体医结合的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程中加入了健身运动处方、运动损伤防治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医疗体育项目的健身价值,开设了八段锦、导引养生术等课程,将中华民族传统运动、西方主流健身方法以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作为最主要的教材予以加工、整合,使医学生不仅掌握“医”和“药”来医治疾病,具备自我强身健体和治疗疾病的能力,而且还掌握医疗体育的方法防病治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备指导他人预防疾病及提高健康水平的能力。

学院学生支部每个月组织召开一次支部会议,传达布置党总支会议精神及相关工作,开展学生支部党员思想汇报和工作总结,听取各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树立优秀大学生典型,积极引导学生党员学习效仿。鼓励学生党员就学院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发表意见和建议。

3.请描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落实情况,育人典型的做法及效果,媒体宣传等情况。

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职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在守正创新中形成主线清晰、主题明确、主体多元的工作思路。各级党员教师用“大思政课”思维,深入班级、课堂、宿舍,带动全员育人蔚然成风。

通过党政干部联席会、教研室、实验室负责人会议及全体教师会议等进行研究和认真部署,切实遵循“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和价值导向,校准星、凝共识、聚合力、创特色,营造出多线并轨、相融相济、协同联动的全新工作局面。集体学习和教学研讨,结合教学比武和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有效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要求贯穿到办学治院全过程和学院教育教学各环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引领学生立志气、强骨气、蓄底气。

典型案例:杨芳艳老师在《中国传统养生功法》(2020年1月10日混合式一流课程)课程中以及长沙医学院健身气功站点,多次组织学生下到基层、社区开展养生功法推广和带练活动,培养学生关心人民健康、志愿服务社会的精神与品质。唐利花老师团队参加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获得三等奖。黄可(先进个人)老师的育人事迹被华声在线专题报道《长沙医学院教师黄可:言传身教,做学生明德的管理者》。所有校体育代表队教练员在组织学生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都潜移默化的开展着艰苦奋斗、努力争先的思想品质教育,2021-2022学年11个运动代表队在省级及以上体育比赛中共夺得19枚金牌,43枚银牌,21枚铜牌,充分展现了学院以体育人的丰硕成果。

1.2思政教育

标准 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贯通到教学、教材、管理体系中。

加强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必修教材,作为师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好“形势与政策”课。

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体现行业特色,课程思政体现学校特色。

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学院建立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的机制以及相关规定,机制运行有效,规定执行严格。

现状描述

1.描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及“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及实施情况。

 学院坚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思政体系,构建强化队伍、强化联动、强化协同的“三强化”工作格局,努力打造“人人是育人之人”“时时是育人之时”“处处是育人之处”的三全育人风气,有序、有效完成育人工作。

1)强化队伍,突出主责,耕好“责任田”,实现全员育人

 学院组建领导干部、本科生导师、专任教师、辅导员四位一体的思政队伍,形成党政协同推进“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党总支书记带头为全体师生党员上党课;配齐“双带头人”教工支部书记队伍;形成全院一盘棋、全员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

2)强化联动,以生为本,举好“指挥棒”,实现全过程育人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党总支书记宋子玉老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业务培训,并为全体教师分享《课程思政的内涵思考与实践方法》,老师们不断学习、积极实践,让专业课程上出了“思政味”。学生管理方面,学院大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择业和就业观。近三年,学院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100%,一批学生已经在运动康复行业内站稳了脚跟,对湖南省运动康复产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强化融合,全面覆盖,画好“同心圆”,实现全方位育人

 学院创新“第二课堂”教育形式。利用五大球赛开展体育道德教育,在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期间开展感恩教育,借助社会暑期三下乡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志愿精神教育,在各运动项目代表队中开展爱校荣校教育。学院自2016年起坚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配优配强学业导师,加大对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奖励力度,2022年学院共立项3个省级大创课题,3个校级课题,创下历史最高。

2.请描述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马院)、思政工作与党务工作队伍(其他学院)建设及培养情况。

学院党总支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选杨芳艳副教授担任新一届教工支部书记,同时注重培养优秀党员教师作为教工支部委员。学院重视学生支部建设,同样选拔副教授职称的老党员担任学生支部书记,同时注重从骨干教师和优秀辅导员中选拔支部委员;积极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院统筹组建领导干部、本科生导师、专任教师、辅导员四位一体的思政队伍,通过坚持实施并不断优化“本科生导师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主导作用,使思想政治工教育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推动形成专业教育、职业规划和思政育人一体化机制。

3.马克思主义学院请描述思政课开设、教材选用、教学效果情况;其他学院描述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实施及效果。

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专业思政为引领,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首先,两个本科专业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服务的新时代体育青年”的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其次,通过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教学目标以及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将专业思政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建设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第三,从专业任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建设着力,促进“三全育人”局面的形成。具体做法包括要求教师立足体育学科和两个专业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改善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育的状况;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点,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或技能练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如杨芳艳老师团队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积极弘扬康养结合的优秀中华养生文化,指导学生运用中医导引术来进行调心、调息和调身的锻炼,通过开展传统功法推广的社会实践,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该课程在2022年验收合格,同时获得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彭泽胄老师提出了“用生物力学看生活”的理念,生物力学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常见问题,使得力学课不再晦涩难懂。唐利花老师团队在《运动处方》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提出“学、研、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立项2022年湖南省教改课题。

4.请描述学院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师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的运行机制、相关规定及执行情况。

学院以教研室(党小组)为单位,针对运动康复、体育教育和公共体育教研室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置。如运动康复教研室新入职的留校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合理安排老教师传帮带,顺利帮助其从学生身份变为教师身份。石进芝老师在唐利花老师的带领下,能够把实验室工作做得细致、认真、有成效,能合理规划和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丁颖老师在运动康复教研室胡碧浓、杨芳艳老师的指导下协助韩湘平教授做好运动康复教研室所有课程教学文件的归档。体育教育教研室刘飞鹏主任能合理开导和帮助孙丽平老师走出负面新闻的阴影,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公共体育教研室针对新教师第一堂体育课开展了全面的培训工作,指导新教师如何进行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并发放指导材料,帮助教师快速渡过适应期。

学生管理方面,学院对于考试违纪舞弊、违反校纪校规、上课迟到早退的学生进行严厉教育和严肃处理。对于思想不积极、不作为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加强谈心谈话和批评教育,纠正其不良思想,引导积极上进,提高自身要求;同时区别对待,根据本人态度转变和改正错误的具体行为,作出不同的处理;处理过程和方式有理有据、材料齐全。全院教师极强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工作不推诿,不打折扣,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努力做到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与情感支持。

1.3本科地位

标准 落实“以本为本”,学院党委(党总支)、行政班子定期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院长落实本科教育。

实现四个回归”,学院要推动教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教育学生刻苦读书,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和工作评价等体现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落实“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的举措,院长落实本科教育的情况。

学院宋子玉院长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带领学院领导班子齐抓共管,把握好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各项工作,做到了落实“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

1)凝心聚力,扎实教研,推动教学理念创新

学院秉持“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工作思路,在教师培训和教研上做了大量工作。2022年6月与教师发展中心与评估处联合举办我校第一届“应用型课程开发”工作坊,宋子玉院长主讲,学院和临床学院共29名教师经过为期三周的线下集中培训,传播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统一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思路。使得教师的教学改革从“想做”进化为“会做”和“能做”。

2)任用骨干,明晰职责,实现组织创新

学院在2021-2022学年选拔任命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研室(实验室)负责人或秘书,如边应老师、胡碧浓老师、丁颖老师、钟倩倩老师;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优良、专业技能过硬的青年教师,担任体育教育专业新开课程的负责人。明确了各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进一步理顺组织内部管理人员的分工和关键职能,使得5个教研室(实验室)紧紧围绕运动康复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开展管理与服务工作。

3)整合职能,打造团队,实现管理创新

学院经过充分调研和深入研讨,明确了运动康复和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未来两年的核心目标,即建成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一级认证。围绕这两个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管理举措。如对运动康复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进行了任务分解;启动筹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把创新创业工作的管理职能归入综合教研室,使教师科研、学生科研以及毕业论文等工作合并管理;在缺少体育场馆负责人的情况下,把各体育场馆的设备设施划归到实验室统一管理,由使用场馆的主要任课教师具体负责。通过进一步放权和改进工作流程与内部信息联系,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强化课程群和教研组的概念,调动课程负责人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主观能动性。完善了运动项目代表队主教练责任制,强化队伍作风和后备人才建设。

4)学习借鉴,实现制度创新

学院在2021-2022学年修订和完善了多个管理制度,如《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施方案(试行)》《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奖励办法》等。运动康复专业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和“双导师”毕业论文指导制度。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教学基本功为核心,整合专业课、体育社团以及校运动队的人力资源,树立运动专项教师的权威地位,实施专项班运动技能选拔制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项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进而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修内功、练本领,引导促成教风、学风建设的相互呼应和良性循环。

2.请描述学院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成效。

1)学院两个本科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运动康复专业每年招生50-60人,体育教育专业每年招生180-200人;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和教学任务加重,学院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教师数量和质量也有明显提升,截至2022年8月,学院共有29名教师,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1.5%。

2)学院集体获奖和工作成果:

2021-2022学年,学院学子在全国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运动康复专业被认定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长沙医学院—广州市特乐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被认定为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长沙医学院—广州市特乐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就业育人项目”被认定为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运动康复教研室被评为2021年度长沙医学院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院组队参加2021年“高校未来杯”艺术节暨湖南阳光体操节活动,获优秀组织奖。

3)教师获奖和教学成果:

唐利花教师团队在长沙医学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竞赛中获三等奖。杨芳艳教师团队获第六届长沙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唐利花老师获2022年长沙医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宋子玉老师获2022年长沙医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宋子玉老师团队的课程《篮球健身原理与实践》获2021年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4)学生获奖和学习成果:2022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18项提交申报书,最终6项获得立项,其中省级3项,校级3项。比上一年度增长了50%。2021年我校各运动项目代表队在湖南省大学生单项锦标赛中获得19枚金牌,43枚银牌,21枚铜牌,与2020年相比,表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发展方向已形成6个稳定的运动专项(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和6个运动辅项(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武术)。

3.请描述学院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的机制及措施。

2021-2022学年学院向学校积极申请改建和修缮教学场馆,优化教学条件,共提交申请报告10余件,大部分获批并落实。从团委、校友会等行政部门收回体育馆3个房间,改造为教师办公室和多媒体教室,缓解学院办公和上课教室紧张问题;全面修补体育馆顶棚,彻底解决漏水问题;更换4副室外篮球场篮架;更换排球馆排球柱,腾出负一楼一个闲置房间暂时改作武术房;更换负一楼羽毛球场照明灯,缓解篮球与羽毛球场地冲突问题。

学院不断加强教师的思想建设,强调本科教学质量是教师个人发展和学院发展的生命线,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向学校积极争取教师外出学习的经费以及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经费。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调动教师积极性为根本,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协调内部资源和争取外部资源,使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精力。

2.教师队伍

2.1师德师风

标准 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标准》(教师〔2018〕16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现状描述1.请描述学院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及师德师风教育、宣传、考核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教育工作,坚决服从上级党委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教师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广大师生的作用,认真落实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要求,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体现在教研活动、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具体业务中;利用工作例会和谈心谈话做好日常提醒和教育,把握教师思想动态,排查问题隐患。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月考核、年底考核以及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根据上级党委和工会要求,选树推荐师德标兵和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发挥优秀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协调学校相关部门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师德失范行为进行调查处理,督促处理决定落实。

2.请描述学院落实学校师德建设要求的做法与成效。

学院认真落实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要求。组织全院教师学习贯彻长医党〔2019〕7号文《关于加强和改进长沙医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方案》、长医党〔2019〕17号文《长沙医学院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修订)》以及上级部门相关文件精神。组织教师参加教师发展与评估处组织的线上教师培训活动,如《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育人质量》。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与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与听取教师发展诉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激发教师提升师德师风修养的自觉性,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与违背师德师风的行为。同时,学院在日常管理中加强监督,对于查找到的师德师风问题,严格遵照学校相关规定,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开展批评教育,督促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规范约束。对于影响恶劣的事件及时上报学校监察处和人事处,坚决严肃处理。2021-2022学年,学院推选杨芳艳副教授参评学校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宋子玉老师参加长沙医学院“师魂映党旗”暨第六届师德师风演讲比赛获得优胜奖。黄可老师的优秀事迹被华声在线专题报道

3.请描述学院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情况(优秀典型案例)。

优秀典型案例1:宋子玉,中共党员,讲师,2014年8月入职长医,现已成长为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教学与科研工作骨干。她牢记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她曾担任过教研室秘书、系秘书、兼职辅导员、教研室副主任以及教学副院长,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尊重学生,热爱教学,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敢挑担子,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给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也不断铸造自己的师德、师魂。

优秀典型案例2:杨芳艳,中共党员,副教授,2010年进入长沙医学院任教,致力于体医融合的传统功法教学,2012年传统功法在留学生中开课,2016年,开设专业必修课《中国传统养生功法》,2019年该课程荣获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校级优秀课程。身为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和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讲的课程荣获2020年湖南省第五届普通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多次带领校健身气功队参加全国、省市级的竞赛,累计获得40余项奖项。杨芳艳从传统功法的受益者变成传统功法的倡导者,从功法的爱好者成长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优秀典型案例3:黄可,中共党员,讲师,在长医工作18载,秉承教书育人的宗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沉心教学与管理,先后多次被评为学“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所领导的部门被学校评为“先进集体”。2020年从行政部门回归教学一线后,黄可老师尽心备课,提升专业知识,钻研教材教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素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近两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风格深获老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4.请介绍学院组织学生对教师教风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学院组织学生(分专业)对全院教师的教风和教学质量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感观评分为2.85分(满分3分),对辅导员老师的评分为2.78分,对具体课程及任课老师的评分(满分10分)前三名为9.92分(刘敏老师)、9.88分(高首领)、9.81(彭泽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评分为2.86分,对辅导员老师的评分为2.84分,对具体课程及任课老师的评分前三名为9.79(张紫茵)、9.74(魏建新)、9.67分(陶欢)。

2.2教师发展与能力

标准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学科专业带头人水平高,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与专业面向吻合,成效好。

强化教研室等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教研室教学研究制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有措施,举措得力,成效明显。定期开展教师教学体验问卷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反馈和解决教师需求,稳定队伍。

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多措并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举措得力,成效明显。

建立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实施。引导教师特别是教授和副教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参加科研或教研的比例≥80%;参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效明显。

现状描述

1.请简述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1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十四五”期间,计划柔性引进2-3名高水平博士教师,任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引进运动康复或康复治疗专业教师5-8名,体育教育或训练学专业教师10-15名,积极推进教师博士化工程,鼓励骨干教师进一步提升学历。争取到“十四五”末,学院专职教师总数达45人。

1.2扎实做好内部培养改善师资结构

争取在“十四五”末学院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接近30%,基本达到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关于师资队伍结构的要求。实施“学院青年教学能手、金牌教练、优秀导师培育项目”,通过政策激励、盘活资源、发扬“传帮带”精神,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稳定学术骨干教师队伍,着力培养后备力量,培育一批有较高教学训练水平、较强创新能力的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8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以教学型教师为基础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有特色、有一定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

1.3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在学校“博士化”工程的指导下,鼓励教师读博或参加校外进修,实现学历、能力双提升。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省厅师资培训和校内教师培训活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科研经验分享活动,在教师队伍中营造一种潜心教学、奋发图强、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

1.4补齐教学与学生管理服务人员

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增配专职辅导员2-3名,专职场馆管理人员1人,并落实相关责任任务,使其为教学与学生管理服务。

2.请描述学院学科专业带头人及教师梯队建设情况(含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2.1运动康复专业学科带头人:韩湘平教授。韩湘平教授曾任湖南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沙市高校体工委副主席、湖南省高校教师系列体育专业职称评审评委、省教育规划课题评审评委,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高,且有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自2016年担任运动康复专业学科带头人以来,带领学院中青年教师努力探索专业建设、认真钻研课程教学、积极拓展实习就业基地,使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得以保障。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姜自立教授,中共党员,清华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曾在浏阳市体育局担任群体科科员、科长,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在中国田径协会担任备战办副主任。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篇,主持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与服务项目3项,主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基本业务费课题2项。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田径训练。

2.3教师梯队建设情况:截至2021年8月31日,学院共有教师46名(含4名专职辅导员)。教学岗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2人,占比26.1%,具有讲师或中级职称的教师21人,占比45.7%;硕士以上学历教师40人,占教师总数的87%;教龄10年以上(含10年)的教师12名,占比26.1%,教龄3-10年的教师11名,占比23.9%,教龄3年以下的教师23名,占比50.0%。总体来说,学院专任教师的研究方向与学院开设的专业面向的吻合度较高,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比例达100%,具备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比例达100%。

3.请描述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举措及成效。

学院教学工作的日常运行和质量管理始终坚持以基层教学组织为核心,根据学院学科专业特点,遵循有利于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的原则,按专业或课程(群)设立了4个教研室(运动康复教研室、体育教育与艺术体育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综合教研室)和1个实验室(康复技能实训中心)。通过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立党小组,加强党对基层教学组织的领导。通过在教研室内部细分教研组,促进教师教学共同体的形成,助推课程建设和训练队发展;通过给教研室(实验室)负责人赋权(如推优评先、教学改革),调动基层教学组织优化内部管理的积极性,强化教学组织功能;通过落实教研室(实验室)负责人的月考核与年度考核,强化责任意识和实干风气。2021年底,学院运动康复教研室被评为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大部分教研室人员建制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人文环境比较和谐。

4.请描述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举措及成效。

学院秉持“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工作思路,在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下狠功夫。(1)把师德师风教育融入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教研活动,做好青年教师党员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2)扎实做好新开课、新授课的预讲预做工作,使青年教师更好更快的进入角色。(3)通过落实“以老带新”的常态化机制,为青年教师引路助力。(4)持续性执行“青年教学能手”和“金牌教练员”的周期性培养制度,选树优秀典型,给予政策倾斜,逐渐形成骨干教师梯队化发展态势。(5)通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普及和深化,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教学气氛。

5.请介绍学院定期开展教师教学体验问卷调查、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满意度调查及结果运用情况。

学院努力营造鼓励教师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注重对教师提议的及时反馈和跟进落实。在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期间,常态化开展全院教师座谈会,由教学副院长主持,全面了解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了解教师对学院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也利用日常听评课和教研活动的机会,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解决和反馈。在年初制定学院和教研室工作计划的时候,充分听取和吸纳教师的建设性意见。

6.请描述学院教师培养计划,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及成效。

学院教师培养遵循分层分类的思路。分层是指把教师划分为高级职称、中青年骨干(多为讲师)以及青年(助教以下职称)三个层次。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和教研室主任,引领专业和学科建设;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研室(实验室)副主任,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经受磨练,培养为学院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以本职工作为主,鼓励其担任教研室(实验室)秘书或承担一部分教辅工作,促进新入职教师角色转换,明确目标定位。分类是指针对专任教学人员、辅导员、实验员三类不同岗位的教师,培养的侧重点不同。教学人员重在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辅导员重在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实验员重在培养实验教学能力与实验室管理能力,教学人员当中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即运动队教练员,还需培养运动训练和队伍管理能力。

学院严格落实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常态化学习和教研活动,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通过听课、评课、督课、赛课,提高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力和激励唤醒的引导力;通过开展师生联谊活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教师爱生,学生亲师的良好氛围。

7.请描述学院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承担横向课题,参加国(境)外交流、访学、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的措施及成效。

学院鼓励杨芳艳老师在职读博,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推荐宋子玉老师参加湖南省普通高校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派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进修学习。鼓励彭泽胄老师在做好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兼顾运营自己的健身工作室,并建立院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见习、实习岗位。

8.请描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情况。

为了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学院非常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1)在师资引进环节,将专业实践技能水平的考查作为教师择优录取的核心指标,将专业实践经历(如从事过临床工作、在健身机构或运动康复机构供职、参加过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和比赛)作为加分项考虑。(2)在师资培养环节,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尽量避免让一名教师只承担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教学,督促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选聘双师双能型教师担任学科竞赛指导老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组织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教师编写公共体育课程教材,自导自演拍摄教学视频;鼓励并支持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和培训,2021-2022学年,学院教师1人攻读博士学位,1人参加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多人次参加线上或线下专业技能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3)在师资考评环节,把训练队教练员的工作量认定与训练、比赛成效挂钩,强调成果产出导向。

9.请描述学院建立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实施效果(含教师工作量完成情况;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等)。

学院把教师教学任务量完成情况以及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评优推先的重要考量因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对于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的老师,指导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立项的老师给予学院奖励。2021年学院专任教师完成教学工作量的情况均在90%以上,其中有25名教师超100%完成,占教师总人数的比例为92.6%。韩湘平教授主讲《体育概论》课程和公共体育课程,2021年共计完成462学时(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100%)。

10.请描述学院教师特别是教授和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及成效。

2021-2022学年度,学院有2名教师获得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2名教师获得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获得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课题立项1个。90%以上的教师参与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承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任务),60%的教师参与《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运动康复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运动康复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韩湘平教授自2016年起担任运动康复专业学科带头人和运动康复教研室主任,带领学院中青年教师努力探索专业建设、认真钻研课程教学、积极拓展实习就业基地,使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得以保障。韩湘平教授参与宋子玉、杨芳艳、王序九等多位老师的省级、厅级课题,指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以及学院教学成果奖申报。对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杨芳艳副教授积极建设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目前课程团队已经完成8个学期的教学运行,累计页面浏览量2677148,累计选课人数2320人,共计建设了296个授课视频,视频总时长为1096分钟,非视频资源1450个,课程团队教师录制了一机位、二机位和三机位多角度的教学视频,完成了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混合式学习在传统养生功法中的应用》,并立项了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虚拟教研室在传统功法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课程团队通过和湖南省内健身气功专家资源共建共享,协同编写教材建设,完成了蓝墨云电子教材一部、虚拟教研室的开发,突破地理、专业、行政职级等约束,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教学交流与协作,提升了《中国传统养生功法》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2021-2022学年通过暑期三下乡、课余实践活动的机会,走进社区服务基层5次,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四次,累计获得各级奖项共计40余项。

3.教学资源与利用

3.1教学设施

标准 实验室(实训中心)教学设施建设规划合理,设备设施共享效果好,设备利用率高,能伴随行业技术发展更新设备,与实践教学改革相适应,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情况及规划(含实验室特色与优势;学院总资产情况,能否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服务社会情况;教学贡献等)。

1.1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情况

康复技能实训中心是由学院和临床学院于2017年12月开始共同构建的综合实验室,主要服务于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教学、科研及实训。康复技能实训中心的建设以满足教学需要,服务师生科研为导向,分三期完成建设:一期建设于2017-2018年完成,包括实验室的选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头两个学年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二期建设于2019-2020年完成,期间完善各功能房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按照课程需求添置相关器材和设备。三期建设为2021年至今,根据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实训教学的需要,补充相关仪器设备,扩增实训室和优化实验室条件,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康复技能实训中心的主体位于老实验楼7楼,包括康复功能评定室(一)、物理治疗室(一)、物理治疗室(二)、运动功能实训室(一)、运动功能实训室(二)、运动疗法实训室和康复器材预备室,随着第三期建设的逐步推进,体育馆134、136、137、109这四个房间也纳入实训中心并完成建设,从2022年6月起投入使用,所有实验室的分布如下表所示。截至2022年8月,近20门专业实验课程在康复技能实训中心开课,为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50%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重要保障。

康复技能实训中心实验室分布

实验室位置

实验室名称

开课课程

老实验楼705

康复评定室

康复功能评定、神经康复学

老实验楼706

物理治疗室(一)

物理治疗学、内外科疾患康复

老实验楼707

物理治疗室(二)

作业治疗学、语言治疗学、针灸学

老实验楼708

运动功能实训室(一)

运动解剖学、肌肉骨骼康复学

老实验楼709

康复技能实训中心

教师办公室

老实验楼710

康复器材预备室

老实验楼711

运动疗法实训室

运动康复治疗技术、拉伸运动

老实验楼714

运动功能实训室(二)

运动损伤学、运动防护、贴扎术

体育馆134

多媒体教室(一)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

体育馆136

体适能实训室

运动生理学、运动处方

体育馆137

多媒体教室(二)

体育项目健身原理与实践、专业技能强化训练

体育馆109

体能康复训练室

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

1.2实验室特色与优势

1.2.1学科交叉促进实验教学提质

康复技能实训中心是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特色实验室,实训中心的管理职能归口于学院,但实训中心的建设和实验教学任务由体院和临床学院共同承担,两个学院的实验课教师队伍在实验课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了常态化的交流和学习,共同指导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共享运动康复课程教学改革的资源和讯息,共同促进两个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2021年9月学院邀请到吉林体育学院李豪杰教授(院长)和广州特乐扩运动防护研究院的黄信嘉副教授来学院讲学,并指导我校运动康复技能大赛,对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2.2实验室开放为教学、科研、竞赛提供保障

康复技能实训中心除了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以外,无课时间对全院师生开放,服务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大创课题、毕业论文、课外研学、运动康复技能大赛以及考研自习等。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好评。同时,中心也向其他学院外借实验仪器,共享实训资源,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合作关系。

1.2.3实验室开设康复训练营服务广大师生

康复技能实训中心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办“长康享动康复训练营”,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为骨干,向全校师生提供免费的运动康复服务,为学校各运动训练队提供体能康复保障,在锻炼和提升训练营成员实操技能的同时,服务广大师生。

1.3实验室总资产情况

截至2022年8月,学院康复技能实训中心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346.39万元。所有仪器设备运行正常,利用率高,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每学期末实验室根据实验课开课和教学的需要,定期申购教学耗材与实验设备,仪器设备的申购的均经过学院仪器设备采购论证小组进行了必要论证。

2.请描述教学设施日常管理情况(含维护保养情况;使用、维修记录情况等)。

2.1教学设施日常管理情况

学院教学设施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器材的日常管理,二是康复技能实训中心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及日常教学管理。因体育场馆缺少专职管理人员,因此体育场馆及设施的管理职能也归口于康复技能实训中心,由体育教育与艺术体育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以及学工办协助管理,分摊管理任务和实验员工作量。场馆中心和康复技能实训中心依照学校要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场馆、设备借调制度。

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器材的日常管理工作以满足专业课和公共体育课教学需要为中心,兼顾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和承接学校大型活动,具体工作包括体育器材、设施的安全检查与定期维护、器材报批与报废以及卫生打扫与维护,以确保体育教学以及师生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体育场馆中心坚持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其他学院或学校其他部门使用场馆举办大型活动都依照场地开放制度提前进行申请,合理使用体育场地,确保活动安全。

康复技能实训中心按照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进行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所有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皆有登记记录。为提高实验室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安排老师和学生值班,所有课外时间借用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皆有使用记录。中心每学期开展实验授课教师培训,强调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教学规范要求,确保实验教学有序进行以及实验室干净整洁。定期检查实验室的水电系统,确保实验室安全。定期进行实验室设备维护,保障实验设备的稳定运行。

3.请描述学院实验室(实训中心)设备采购科学论证、资源共享情况。

3.1设备采购科学论证

学院成立“仪器设备采购论证小组”,由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各教研室、实验室负责人组成。对于低价值教学设备和耗材,采取任课教师申报,教研室审核以及学院仪器设备采购论证小组研究决定的程序,向学校申购。对于大型、高单价仪器设备的购置,由申购部门或个人填写“长沙医学院申购置大型贵重仪器可行性论证报告”报学院仪器设备采购论证小组研究决定。

3.2资源共享情况

总计外借设施设备3次,所有共享设备皆已按时归还,设备完好无损。

①2021年9月13日中医学院陈英向学院(康复技能中心)借十套关节活动度测量尺于2021年10月11日归还。

②2022年3月23日长沙医学院学生会因博学杯辩论赛校赛需要借用4张桌子和16张凳子,于2022年4月15日归还。

③2022年6月13日18级学生姜灵雨因毕业论文实验需求借用一套FMS和一套VBT测试设备于2022年6月17日归还。

4.请描述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完好率和更新情况。

4.1康复技能实训中心仪器设备使用率和完好率

①基础设施有多媒体设备、电脑、PT训练床、PT登、按摩床等,使用率为100%,完好率为100%。

②物理治疗设备有热蜡机、神经肌肉电刺激仪、下肢CPM关节康复器、上肢关节康复器CPM(肘关节专用)、空气波按摩仪、磁振热治疗仪、中频治疗仪、多功能止痛及肌肉刺激仪、直流感应电治疗仪、生物反馈治疗仪、远红外线理疗灯,使用率为100%,完好率为100%。

③言语治疗仪器有言语训练卡片、口部构音训练器等,使用率为100%,完好率为80%。

④作业治疗仪器有手功能组合训练箱等,使用率为100%,完好率为100%。

⑤体质测试仪器有身高坐高计、电子纵跳测试仪、电子坐位体前屈、心率遥测仪等使用率为100%,完好率为99.1%。

⑥康复功能训练仪器有抽屉式阶梯、轮椅、助行器、系列哑铃、体操棒与抛接球(立式训练用阶梯(三向)、平杠(配矫正板)平衡板(带扶手)、背力计、上肢协调功能练习器、肩抬举训练器、橡筋手指练习器、简易上肢功能评价器、可调式沙磨板及附件、肋木等使用率为100%,完好率为100%。

⑦运动训练仪器有活动平板(磁控阻力)、下肢功率车(坐式)、人体形态测量尺等,使用率为100%,完好率为100%。

⑧运动急救器材担架、AED等,使用率为100%,完好率为100%。

⑨测量仪器设备有测量尺等,使用率为100%,完好率为99.6%。

4.2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情况

2021-2022学年,康复技能实训中心共更新仪器设备36项,每学期末根据实验课开课和教学的需要,申购教学耗材与实验设备,基本满足日常教学需要。

3.2资源建设

标准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成一批优秀课程资源,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内容丰富的高水平辅助教学资源。

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加强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及共享,将行业企业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将产业技术发展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实验项目。

组织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实际,结合产业发展需要编写应用型教材,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优秀教材建设措施得力,有成效。教材选用和质量监管按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选用规定进行,选用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新版优秀教材与规划教材。

积极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借助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建设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开放式学习和泛在学习。

建立校友平台,加强沟通,充分发挥校友作用促学校发展。积极开拓社会捐赠渠道。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课程资源(教材、课程资源库、案例库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建设及利用情况。

学院重视课程资源建设,要求所有课程均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库,目前已有10余门课程搭建了系统化的SPOC或MOOC,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如杨芳艳老师的《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线上课程已经完成8个学期的教学运行,累计页面浏览量2677148,累计选课人数2320人,共计建设了296个授课视频,视频总时长为1096分钟,非视频资源1450个,该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并向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发起冲击。公共体育教研室负责建设的《大学体育与健康》线上课程已经完成4个学期的教学运行,学生人数18939人(92个教学班级),建设有章节资源:任务点章节15个、非任务点章节286个、视频316个(视频总时长1558分钟)、音频4个、文档22个、其他资料501个。发表话题492个,回复话题22714个。另有《篮球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运动损伤学》《贴扎术》《运动生理学》《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等线上课程实现常态化线上教学。《运动处方》《运动损伤学》课程建设了与教学内容配套的病例案例库以及科研资源,《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建设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制作完善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和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模板。

依托上述课程资源建设,学院大多数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明显进步和普遍化创新,任课教师积极开展翻转课堂、PBL、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改革,学生进一步回归学习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学院内部已逐渐形成了多个争先争优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如杨芳艳教授领衔的中国传统养生教学团队、宋子玉老师领衔的运动防护与体能康复教学团队、唐利花老师领衔的慢病运动处方教学团队、刘飞鹏老师领衔的篮球项目教学团队、魏建新老师领衔的排球项目教学团队。

2.请描述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情况及成效。

2021-2022学年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运动康复专业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又与3家单位确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合作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见习、实习、实训以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单位也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运动康复专业与广州特乐扩运动防护研究院共建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就业育人项目,共谋运动康复专业课程的应用型开发,共同培养直接对接社会需求的运动防护方向人才;与瑞和康复(广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黄埔大道康复医疗中心、武汉体医健康发展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实习协议书,选派大四学生前往实习,实习生对于实习机构的评价非常高,且有3名实习生毕业后留在上述企业工作;借助优秀毕业生和校友的力量,与长沙彩虹康复中心、青年人运动康复中心运动康复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行业讯息和资源。体育教育专业方面,学院与长沙市体操幼儿园、艾栎特·ELITE国际儿童成长中心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望城区二中、望城区美琪学校、望城区思源学校、株洲市建宁实验中学以及常德市第七中学等5所中小学签订了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协议,派出52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展教育实习。

3.请描述学院优秀教材建设的举措及成效,教材选用和质量监管情况。

2021-2022学年学院积极推进两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大学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已完成初稿撰写和视频拍摄,计划于2023年6月前出版;《中国传统养生功法》课程团队与湖南省内健身气功专家协同编写教材,现已完成蓝墨云电子教材一部,纸质教材也已定稿,正在与出版社协商出版事宜。两个本科专业所选用的教材90%以上出自国内权威出版社,如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教材的选用由任课教师向教研室申报,教研室审批和进行质量监管。

4.描述学院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建设及使用情况。

学院在2021年曾申报建设智慧教室,但因无合适的教室而未批准建设,学院计划在实验室第三期建设规划中继续申报。2021年10月24号至25号,学院师生代表长沙医学院参加第四届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技能大赛,由于长沙突发疫情,赛事组委会临时要求我队改为线上参赛,因此,学院向护理学院借用了六楼虚拟仿真实训室,并顺利完成比赛,获得团体三等奖。

5.请描述学院校友平台建设情况及工作成效。

学院于2021年建立了校友库,方便毕业生交流和共享行业讯息,同时也为学校和学院发展提供助力。学院2016级运动康复班贺涛、龙江辉同学毕业后就职于湖南省体科所体操运动中心,为湖南省队体操健儿提供康复医疗保障服务,2021年湖南省队在全运会体操比赛中获男子团体第二名。2016级运动康复班谭学思、钟向前等多位同学就职于国内顶尖的运动康复机构,为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行业资讯,为我校备战全国大学生运动康复技能大赛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运动贴扎耗材。王新龙、刘金枝等多位同学在湘雅二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工作,多次协助学院积极对接学生实习工作。

6.请描述学院开拓社会捐赠渠道的举措与效果。

近年来,学院不断巩固现有的校企合作成果,积极吸引更多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捐资助学。2021-2022学年,广州特乐拓运动防护研究院向学院捐赠了3箱运动贴布,用于学生运动康复技能大赛的赛前练习;院男子篮球队收到楚源驾校赞助的比赛用水5箱。学院合理规划和使用捐助物品,同时加强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引导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信友善、饮水思源。

4.培养过程

4.1培养方案

标准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职业素质好,社会责任感强,身心健康,具有专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方案符合国家专业类标准要求,体现产出导向理念,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验实训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必须修满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学分,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32学时。

培养方案制定和审批程序规范,制定和运行监控和评审制度,确保培养方案得到全面落实;将培养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保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达到教学要求。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较扎实的运动人体科学与康复医学知识,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体育医疗技法以及运动损伤防护技能,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能在运动康复专门机构、健身俱乐部、专业运动队、医院、疗养院、体育科研所等部门,从事运动康复治疗、运动损伤防护、健康促进和体能训练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悉我国现行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体育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及体育教学、科研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指导群众体育活动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个性发展四个维度对人才培养具体目标进行了详细描述。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社会需要和工作岗位要求高度适应,主动对接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事业,同时具有较为鲜明的“体医融合”“体卫结合”校本特色。

2.请描述学院制定/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描述最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及内容,尤其是变化之处体现了学院教学改革的那些思路、原则和理念?

学院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为《2022版长沙医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长沙医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主要参考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中体育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又组织了多次市场调研,并与开办了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积极交流,邀请行业专家、校企合作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与修订。

最近的一次修订是在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学院先后组织多次人才培养方案讨论会,就运动康复、体育教育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细致研究。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的基本思路为:(1)准定位——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三大职业方向,细化毕业要求,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目标感和职业定位能动性;(2)强应用——对标岗位需求和产业技术进步,整合学科逻辑和行动逻辑,构建“12+3X”专业课程矩阵,开展应用型课程开发以及以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知识习得、能力获取与素质养成。具体修订内容为:(1)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进行整合,跳脱学科逻辑,凸显应用性和行动逻辑;(2)把《体育概论》和《康复医学概论》整合为《运动康复概论》,避免学科割裂;(3)把体育科研方法改为《运动康复科研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4)增加必修课《运动防护理论与实践》(32,16/16),《运动损伤学》课程中关于运动防护的教学内容自然缩减,因此课时减少为(32,20/12);(5)把《物理治疗学》拆分为《运动康复治疗技术》和《物理因子疗法》2门必修课,增设功能解剖学为必修课;(6)《健康教育学》改为必修;(7)增设《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选修课;(8)《语言治疗学》改为选修。此次修订强化了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进一步体现运动康复与康复治疗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的差异,凸显人才培养特色与学科交叉优势。

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的基本思路为:以基层初中、小学体育教师为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运动技能过硬,学生需全面掌握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常见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同时具备1-2项拿手技能,能够胜任该项目的教学和运动队执教等工作;二是教育教学能力突出,学生不仅要自己掌握运动技能,还要能教学、会教学,具备承担学校各类教学活动如体育课、体育比赛、群体活动、早操、课间操、学生管理(班主任)等的能力;三是综合素质强,尤其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完成教学以外的其它工作任务的能力。具体修订内容为:(1)将《体操普修》《田径普修》课程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92学时,夯实体育技能基础;(2)《运动专项》课程由原来的192学时增加到256学时,开设四个学期,提高专项技能的掌握程度;(3)《篮球普修》《排球普修》《足球普修》《武术普修》由原来的48学时增加到64学时,同时将《网球》《羽毛球》《健美操》课程由必修改为选修,进一步突显核心课程的重要性;(4)《大学英语》由原来225学时(14学分)缩减为160学时(10学分),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与体育生源的学习基础相适应;(5)将《跳绳》《啦啦操》《体育舞蹈》《瑜伽》《飞盘》等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的理论学时均改为实践学时;7.将《运动训练学》课程由原来的第二学期开设调至第五学期开设,《体育心理学》课程由原来的第五学期开设调至第二学期开设,更加符合教学规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凸显“夯实动作基础,精练体育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新增《球类项目专业见习》和《难美类项目专业见习》两门课程为教育实习的前导课程,更好的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实训相衔接。

经过新一轮的修订,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更加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度更高,能够引领运动康复、体育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请描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程序?有哪些校内、外利益方参与制定或修订?意见采纳情况?

运动康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实施后,针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院全体教师讨论,并邀请兄弟院校和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参与修订,积极采纳实习基地、用人单位等反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最终经校内外专家审批定稿。

在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有北京亚超力集团、广州特乐扩运动防护研究院、湖南乐动运动康复有限公司3家校企合作单位的行业专家或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了讨论和指导,另有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省体育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以及了凡乐享运动康复中心3家用人单位提供了宝贵的反馈意见。学院认真听取并采纳了关于增设运动防护课程,加强运动防护方向人才培养的建议;认同了应进一步突出课程的体医学科交叉特色,并在2022年6月开展了运动康复专业课程的应用型开发研究,为后续进一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长沙市体操幼儿园和长沙市九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2家校企合作单位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学院也派教研室老师与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所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进行了交流,听取了多方意见。结合学校生源情况,增加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减少一部分非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比例。更加符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运动技能的高要求。

4.请描述评估学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

2021-2022学年,运动康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执行情况良好,所有课程均正常开出,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充足,选修课开班比例超70%。

5.请描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专业教育标准的符合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学院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编写了长沙医学院运动康复、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框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夯实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学科交叉、体医融合与体卫结合;加大专业选修课程比重,培养学生一专多能;设立劳动教育、创新创业、专业社会实践等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专业教育标准的契合度高,达成度高,能较好的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运动康复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4.2专业建设

标准 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符合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专业、学科建设规划合理,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明确,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学科优势,保证教学资源充足,保障教学质量,发展态势好。

积极开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得力,成效明显。

现状描述

1.请描述新办专业的设置依据及建设情况(不足三届毕业生均为新办专业)。

1.1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依据

1)满足我国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需求;(2)有利于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3)符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4)体育生源充足,就业面广,开办此专业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1.2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校建有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健身房1个、标准足球场1个、室内篮球馆1个、室外篮球场11个、室内排球场1个、室外排球场2个、室内羽毛球场10片、室外网球场2片,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体育教育专业拥有一支水平较高、富有改革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截至2022年8月,体育教育与艺术体育教研室教师队伍中有中级及以上职称6人,其中教授0人,副教授1人,1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共发表论文50多篇,EI论文8篇,获省部级课题多项。(3)在校生情况: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从2019年开始招生,截止2022年8月31日,有体育教育专业在校生380人,其中2019级68人,2020级135人,2021级177人。(4)实习基地建设情况:在学院领导与教研室老师的努力下,先后与5所中小学、1家幼儿园和1家企业签订了校(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培训、职业文化共建、专业见习、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多层面开展合作。

2.请简述各专业十四五建设规划(含师资队伍、课程(课程资源、教材)、实验室(实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教研室等建设情况)。

“十四”期间,运动康复专业紧紧围绕一流本科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发展目标,体育教育专业以顺利通过学位授予权评估以及师范类专业一级认证为近期发展目标,以学院制度建设与改革、释放教职工职业活力为基础,稳步推进两个体育类本科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显著提升教学、科研、训练水平和办学影响力,把运动康复、体育教育专业逐步建设成为湖南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体医融合特色专业和体教融合特色专业。为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培养高水平、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十四”期间专业建设主要任务及规划: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储备。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扎实做好内部培养改善师资结构;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补齐补强教学与学生管理服务人员。

(2)完善和优化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促使管理重心下沉,强化教研室的管理职能。明确分管教学、分管学生工作副院长、学院秘书、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各教研室主任、秘书在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责权分工。实施“学院优秀教研室评比活动”,结合其他政策制度,充分调动教研室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教研室在学院的宏观指导下,履行日常教学管理的职责,提升教学管理的参与度,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3)深化应用型课程改革,争创一流本科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对重点建设课程给予重点支持,优先推荐校内外立项。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2-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立项一批校级和省级课程建设项目;加大网络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利用力度,力争1-2门具有专业特色的优质课程进入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构建适合学院应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学成果予以表彰。 

4)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学校教材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运动康复专业计划编写2-3本校本教材,体育教育专业编写1-2本教材,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使学院的教材建设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同时加强教材使用管理,增加规划教材、新编教材和自编教材的使用率。

5)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完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和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加强实训监管和效果评定与考核,调整实习模式,延长实习时间。将第二课堂、科研训练、专业实践、竞赛、社会实践(三下乡、支教)、大创项目、参加学术活动以及观摩比赛等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毕业设计,把好质量关。加大力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与基地开展深入的教研合作,力争“十四五”期间立项1-2个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6)加强专业办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学院现有的教学场地室内体育馆和室外运动场已经无法满足体育教育和运动康复两个专业教学的需要,在生源充足,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教学场地设施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巨大瓶颈和重大问题。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对体育馆负一楼可利用的房间和场地进行改造,并申报新建一个框架式专业训练馆,以满足专业教学及训练需要。

3.请描述专业建设的措施与效果(一流专业建设情况)。

2021年,学院运动康复专业获评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高度重视并根据《长沙医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任务书,明确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定位和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围绕“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培养综合素养”这条主线,稳定并逐步扩大专业规模,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拟通过3-5年的建设,把运动康复专业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业过硬,教学管理规范,校企合作成效突出,能密切服务于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体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专业发展水平在省内处于领航地位。针对高精尖师资紧缺,专业课程应用性不足,实践教学薄弱,实习实训基地同质化管理程度较低,教学质量监控实效不突出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制度不完善等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七项针对性措施: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OBE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完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截至2022年8月31日,运动康复专业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朝气和发展后劲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宋子玉、唐利花和胡碧浓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在2021年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运动康复教研室获评2021年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长沙医学院—广州市特乐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被认定为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长沙医学院—广州市特乐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就业育人项目”被认定为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唐利花教师团队在长沙医学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竞赛中获三等奖。杨芳艳教师团队获第六届长沙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唐利花老师获2022年长沙医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宋子玉老师获2022年长沙医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宋子玉老师团队的课程《篮球健身原理与实践》获2021年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22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18项提交申报书,最终6项获得立项,其中3项省级课题均为运动康复方向。

4.请描述学院学科建设规划、措施及效果(一流学科建设情况)。

学院按照“凝练方向,构筑平台、扶持重点、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坚持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区域社会服务的原则。从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个方面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本学科的建设目标是:服务长沙、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本科教育为本,以运动康复为重点建设学科,带动体育教育训练学及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相互发展,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将重点学科专业做强做大。提升师资力量,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提高科研能力。积极争取与行业内的领头企业、政府部门合作培养及输送人才。争取经过3-5年建设,获批校级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学科建设措施主要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塑造教学名师和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以运动康复这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推动学科发展;普及教学改革和深化教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研究成果产出率。

学科建设成效:截至2022年8月,学院已初步形成了5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传统体育养生、运动损伤防护及康复、运动健康促进与慢病管理、体育思想研究、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条件等均已具有一定基础,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创业教育卓有成效,以宋子玉、唐利花、边应、刘飞鹏为代表的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共计11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项、校级4项。

5.请描述课程建设的措施与效果(一流课程建设情况)

5.1课程建设措施

1)组织全院教师学习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联合教师发展中心与评估处举办应用型课程开发工作坊,统一思想,更新理念,紧跟“体医融合”的学科发展趋势,构建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专业课程矩阵,构建以“运动促进健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核心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内培外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建立学院课程体系建设团队,集思广益,凝聚全院力量,发挥团队作用。

3)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特点”的教学原则,持续推进公共体育课程、专业课程的线上、线下资源的建设工作,对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专业“金课”。

4)学院提供政策倾斜和出台奖励制度,为学院教师的课程建设保驾护航。

5)完善制度,深化改革,鼓励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培训,为课程建设工作蓄能。

5.2课程建设成效

1)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素养有较大提升,特别是优秀的代表教师能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争金夺银,获得较好成绩。

2)《中国传统养生功法》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并积极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运动生理学》《田径普修》《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足球普修》等4门课程积极申报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大学体育与健康》积极完善线上课程资源,疫情期间服务于全校8000多名学生公共体育课程的线上教学。《运动损伤学》《运动处方》《篮球健身原理与实践》等课程在教学比赛中获奖,立项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3)各课程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创设翻转课堂、PBL、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学生进一步回归学习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

4)学院内部逐渐形成了5个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杨芳艳教授领衔的中国传统养生教学团队、宋子玉老师领衔的运动防护与体能康复教学团队、唐利花老师领衔的慢病运动处方教学团队、刘飞鹏老师领衔的篮球普修教学团队、徐娜娜老师领衔的难美类项目教学团队。

4.3践教学

标准 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符合要求(人文社科类专业≥15%,理工农医类专业≥25%);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改革,增强实践育人效果,力争建设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工程实践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

与企业、行业单位紧密合作,共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切实加强过程管理,合作共赢、开放共享。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控制。选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需要,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高,毕业综合技能训练效果好。

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教学效果好。有实验的课程均能开出高水平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探索性实验;实验室(实训中心)开放时间长、范围广、内容多,学生覆盖面宽。

学院成立实验室(实训中心)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每月不少于1次),及时整改,记录完整。

现状描述

1.请描述专业实践教学占比,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探索性实验开出情况,实验室开放情况。

在学院2022年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占比为49%,体育教育专业为59.5%。2021-2022学年,应开实验、实践项目个数57个,实开实验项目个数57个,实验、实践项目开出率100%;三性实验新增数量51个,三性实验开出率89.47%。

2.请描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情况。

学院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了基于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运动康复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分层次、模块化的。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关系构建了4个层次: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能力与创新实践层次;以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6个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能力模块、专业实习模块以及创新实践模块)。基本素质层次以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为主,相关实践课程主要有军事训练、劳动教育、计算机实践等。基础技能层次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相关实践课程主要有运动解剖学实验、运动生理学实验等。专业技能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面向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较为复杂的专业 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关实践课程主要有康复功能评定实验、运动损伤学实验、运动处方实验、体操普修、田径普修、运动专项实践、运动辅项实践等。综合能力与创新实践以综合性、设计性项目及科研训练活动为主,突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体现在专业实习实训、三性实验和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等环节。

2021-2022学年,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优化,进一步理顺了层次与模块的关系。对标PT、AT、EP三个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全国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进一步归类和统合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加强实践教师团队构建,细分专业领域,明确发展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经过2年多的实践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块,将教师专业能力、专业技术、综合实践能力、体育专业素养等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对标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和全国师范类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引导实践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编制合理有效的专业实践能力考核评价内容与标准,并且注重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提高体教专业学生运动专项技能水平。

学院于2021年出台了《长沙医学院,<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方案》,又于同年年底协同教务处编写了《长沙医学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公共体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以身体素质为基础,球类项目为重点,技巧项目为辅助;教学组织形式坚持“三自主原则”,通过保障体育课时、增加体育比赛和增设课余健康跑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勤练常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3.请描述学院实践育人的思路、举措、成效以及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情况。

学院实践育人的总体思路:(1)引领学院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2)着力改进教学设备和场地设施,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3)提高学院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4)改进教学评价标准,科学评估教学活动,鼓励学院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举措:(1)围绕实践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开展内部教研活动和外派学习;(2)向学校申请扩建和改建康复技能实训中心,向学校申请改造和新建体育场馆,及时申报实践教学器材和耗材,及时维修和更换实践教学设施,美化场馆环境。(3)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专业技能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与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的优化。(4)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通过教学竞赛和听课评课活动促使实践课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成效:通过教研活动开展和外派学习,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较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学院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有一定改善。运动康复专业形成了以宋子玉老师、唐利花老师、胡碧浓老师为骨干的实践教学团队,所指导的2018级运动康复班学生在2021年全国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体育教育专业各运动项目核心课程形成了2-3人的教师团队,由高级职称教师或该专项高水平运动员领衔,大大提高了运动项目术科课程的专业化程度。

4.请描述学院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及工作成效。

学院在2021年10月成功立项省级教育质量工程项目:长沙医学院-广州市特乐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022年4月立项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两个项目均由学院与广州市特乐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在课程共建和人才共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9级运动康复班现有2名学生正在该公司实习,计划毕业后考取初级运动防护师证,成为国内首批获得官方认证的运动防护师。

5.请描述学院与企业、行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情况及教学效果。

2021年下半年,经过学院领导和行业单位的共同努力,学院与省内部分中小学和医院建立了实习实训合作关系。体育教育专业方面,长月思源学校、明德美琪学校、望城二中、株洲市建宁实验中学及常德市第七中学成为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据实习单位反馈,学院学生在实习点能认真书写教案、学习教学组织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身专项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此外,学院学生为实习学校足球、篮球等专业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助力。体育教育专业与长沙市体操学校建立的校校合作主要集中在体操教学人才培养上,学院每学期选派2-3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体操幼儿园学习幼儿快乐体操的知识与技术,并进行专业实践。运动康复专业方面,学院与湘雅医院、湘雅附二、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三真康复医院等实习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中与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科、康复科联合培养呼吸康复应用型人才成为近两年的特色项目。据实习单位反馈,学院学生在实习医院或运动康复机构能够认真学习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在带教老师的摘掉下独立完成康复治疗,并且能够非常耐心地与病患沟通,主动帮助病患排忧解难等,实习工作表现突出,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认可。

6.请描述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的落实情况及效果。

2021-2022学年学院指导运动康复专业85份毕业论文(设计),整体水平较好,从建立模模板为学生提供参考到班级工作毕业论文小组的成立,指导老师的最后把关,整体情况较好。

本届毕业论文从选题到答辩,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达到教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严格按照学校文件要求,数量达20篇以上,有外文参考文献,并且查阅了近5年公开出版或发表且与本课题研究关的主要文献10篇以上,论文重复率均低于25%,论文无抄袭现象。论文按照计划完成,内容与格式符合学校规定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论文基本达到了本科生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基本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为了完成论文评阅与答辩情况,论文评阅严格按照学校文件,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评阅,答辩全程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组长,组织开展答辩工作。本届毕业论文的合格率为94.1%,有5份毕业论文因质量问题,未予以通过。本届毕业论文工作在全校评比中的最终得分为86.14分,学校也对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给予了肯定。

7.请描述实验室(实训中心)安全管理工作情况。

学院康复技能实训中心在2021-2022学年接受各级各类检查工作,并积极整改、落实存在安全问题的地方。现将实验室主要开展的安全管理工作汇报如下:1.康复技能实训中心积极落实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财产和仪器的保管、维护、借出、收回、使用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2.要求全体师生做好仪器的清理、放置,做到整洁、规范,项目清楚。在实验前后对仪器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做完实验后及时收回、上架归位。3.要求学院实验员熟悉仪器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对危险品按照要求进行安全处理。做好防尘、防火、防虫、防毒品挥发等防患措施。4.如实做好易耗品和仪器破损登记。5.做好安全、卫生清洁工作, 同时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地对进行批评教育,及时关闭水、电并锁好门窗。6.学院康复技能实训中心还负责体育场馆中心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定期维护场馆设施,定期清查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设备、场地,确保教学安全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积极履行体育场地的开放制度,学生大型活动都依照场地开放制度提前进行申请,合理使用体育场地,确保活动安全。

4.4课堂教学

标准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动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促进教与学、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学科前沿知识、科研资源、生产(医疗)关键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推进教学内容及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因课制宜实施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推广小班化、探究式、混合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现状描述

1.请描述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等的制定、完善与执行情况。(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

学院所有课程均按学校规定及要求,在每个学期开学初进行三纲一介的修订工作,教师按时撰写相关教学文件,包括教学日历、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教案、课程考试方法及标准等。在课程结束后,任课老师对所教课程进行课程总结与考试反馈。

通过教学执行情况和教学、考试反馈来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教学大纲,使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使之更加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2.请描述科研促教学的情况。(列举1-2个典型案例)

学院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科研工作,大部分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较好的结合科研成果、文献资料等进行教学,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融入课堂,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发学生思考,挖掘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如边应老师的《体育史》课程注重将自己关于体育思想方面的研究内容引用到课堂教学,不仅使略显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血有肉,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培养了本科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宋子玉老师将运动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自己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访学时的临床见闻融入《运动损伤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运动损伤预防、急救和康复治疗基础理论、基本原则的理解,提高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请描述教师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考试评价方法改革情况。

学院教师通过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考试评价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提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考核前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专项课教师在教研室的领导和统一组织下,在大二上学期开展运动专项选项学生的技能考核,只有经过选拔,专项基础较好的学生才能优先选到自己心仪的专项,这一举措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紧迫感。(2)严格落实课程导学制度,明确课程考核办法。如学院要求所有课程、所有教师在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明课程学习目标、内容及考核标准,使学生明确学习成果产出要求和努力的方向。(3)两个专业分别对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和本行业大学生学科专业技能大赛的要求,修订和优化实践考试内容与标准,使其更加合理有效,更好的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如《运动损伤学》课程在2021-2022学年修订完善了心肺复苏技能考核评价标准,《贴扎术》课程更新了白贴与肌贴的考试内容,《篮球普修》《体操普修》《田径普修》等课程不断完善实践考试内容,提高技能达标率。

4.请描述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的情况。

学院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牢牢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将信息化教学与学院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紧密联系。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组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分享与研讨。鼓励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在完善线下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线上课程教学资源,积极利用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学院的在线开放课程(SPOC)及特色资源库,以此来促进课内外学习的融合,推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现教学向“以学为主”的模式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截至2022年8月,学院共有17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面向校内建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并上线运行,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已形成一定规模,能较好地服务于翻转教学、PBL教学、项目研讨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以及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等教学APP能够为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稳定、可靠的学习环境,支持教师在线上开展录播或直播授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测验、小组研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因此学院在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工作上也获得了较好成绩。杨芳艳、曾霞、张紫茵老师在《中国传统养生功法》课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杨芳艳老师荣获湖南省第五届高等学校青年体育老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一等奖(湘教通〔2021318号),长沙医学院2021年度教学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2021年《中国传统养生功法》获得长沙医学院教材编写立项。2021年,学院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在线开放课程,共申报5门,分别是:《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田径普修》《运动生理学》《足球普修》《健美操普修》,经过疫情期间的不断完善,本院在线课程建设工作不断完善。

5.请描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创新及学生自主学习等情况。

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教训并重,以赛引领,赛考结合”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1)“教训并重”的教改思路贯穿于学生学习体育技术的整个过程,既包括体育技术学习的普修阶段,又包括体育技术学习的专修阶段,即体育技术专项化阶段。(2)在体育技术学习的专修阶段,即大二下学期至大四,“教训并重”与“以赛引领”并存,通过组织班级间、学院间和校际体育比赛,将技术技能教学的时间空间延长和扩大。(3)“赛考结合”将竞赛和学生课程技术成绩挂钩,完善教学管理。

运动康复专业高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发展,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每一名“导师”每年负责指导5-6名学生,自行设置本组学习内容与计划,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或进行专业实践,在此基础上,不少导师小组要求学生学习科研技能,参与创新创业课题的申报与研究。2021-2022学年学院教师指导学生成功申报省级创新训练项目3项、校级创新训练项目4项、校级创业实践项目1项,“互联网+”比赛获得校级三等奖。

学院积极引导全校各专业学生参加学校运动队,各教练员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日常训练和竞赛,各训练队在省级体育赛场上获得了丰硕的成绩,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如学院杨芳艳老师组织成立了校健身气功训练队,近5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养生功法大赛以及组织开展长沙医学院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大赛,效果喜人。学生进而利用周末、暑期开展下社区站点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促使学生将运动康复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黄可老师鼓励学生自发成立了康复训练营,利用课余时间运用课堂所学知识为校队运动员进行运动伤病管理。宋子玉老师指导学生成立了运动防护协会,拓展运动损伤学和运动防护的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

2020年开始,学校所有体育运动类社团的指导老师均由学院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各自指导体育类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积极协助学生会、团委等部门组织开展学校内的群众体育活动。

6.请描述课堂教学秩序及课堂育人成效。(列举1-2个典型案例)

学院的术科课程课堂教学秩序良好,学习气氛浓厚,理论课程相较术科课程而言,学生的学习热情稍低,但课堂教学秩序、课堂纪律良好。绝大部分课程讲授能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内容娴熟、思路清晰,教学富有热情和感染力,并且可以较好的进行课程思政,关注课堂的育人成效。目前来看,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比较高,评教结果均为优良,对老师的授课质量普遍认同,反映学院教师上课认真负责,课堂严谨,内容充实,对教学内容娴熟,理论讲解生动有趣,课堂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

彭泽胄老师的课堂在讲解理论的同时结合实际生活过程中所能接触到的各类慢性疼痛和体态问题,能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有助于理解课堂内容,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积极安排了多次讨论实践部分,学生能积极认真的准备,讨论气氛浓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石进芝老师的课堂在讲解理论的同时结合实际生活过程中所能接触到的各类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能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有助于理解课堂内容,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5卓越培养

标准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从而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避免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的随意化、碎片化。

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加强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积极开展与本科教育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内化、培育和输出共享,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境)外跨校和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赴国(境)外高校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开拓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现状描述

1.请描述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成效(含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学院剖析当前运动康复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参考其他院校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结合地方医学类院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构建了运动康复专业“一核,三向,六路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面向三大主流职业(运动物理治疗、运动防护、运动健康指导),学校主导,企业、行业深度参与,通过师课共建、资源互通,三出三进、分批递进,双创培优、双证接轨六大路径激发校企合作主体意愿,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培育专业特色,从而更好的服务本土运动康复产业发展。

实践成效:有力保障了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中上游水平,获得学生及家长一致认可;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岗位适应和职业发展表现优异,获得用人单位高度评价。截至2022 年6月,运动康复专业共有三届毕业生183名,人才培养规模稳定在每届 50 人左右。2020 届毕业生首次参考康复治疗师初级职称,通过率为82.5%。2019 年和 2021年,运康学子连续两次获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且在所有参赛院校中成绩排名前三分之一。近五年,学生立项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4项、省级6项、校级18项;在省级以上大学生体育比赛中夺得金牌 15枚、银牌 18 枚、铜牌 25 枚。在学生满意度和家长满意度调查中,86.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适应或非常适应市场需求,91.2%的学生以及90.3%的家长对我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三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为100%,就业单位类型分布与人才培养定位相符:综合性医院或康复专科医院(46.5%)、运动康复机构(29.6%)、专业或职业运动队 (9.2%)以及健身、康养、特教等行业(8.2%)。其中省内规模最大的三家运动康复机构(乐动康复、一凡健康、普德体育)中,我校毕业生占据了员工人数的半壁江山,且有4 名毕业生只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升为店长,成为本土运动康复机构开疆扩土的主力干将。在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中,绝大部分单位反馈“非常满意”,且对我校学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度评价。

2.请描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情况(课程门数;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教授的课程数)。

运动康复专业构建了“12+3X”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了肌骨康复、运动防护和慢病干预三个核心内容模块,分别与该专业PT(物理治疗师)AT(运动防护师)EP(运动处方师)三个职业方向相对应。其中《运动损伤学》《运动处方》《贴扎术》《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等课程都有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共建。

体育教育专业根据我校“体医融合”的办学特色,开设了运动伤害急救与预防、中国传统养生功法、运动处方等特色课程,进一步深化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与专业知识,契合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体教专业与长沙市体操学校共建《体操普修》课程,边应老师加盟邱琪副校长的体育名师工作室。

3.请描述学院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学院运动康复和体育教育专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范畴,但可以效仿和借鉴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的思想和理念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第一,以新概念为引领,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新兴产业人才,引领行业需求,注重多学科、多行业的整合,按照新的学科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改革。第二,以新人才为目标。着眼于为新的教育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培养各类新型人才,如优秀教师和优秀教练员、体医交叉复合型人才等。第三,以新知识为基础。积极吸收内化新知识,包括与战略性新兴体育产业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内容(如跨学科内容),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第四,以新模式为途径。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如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探究与小班研讨会学习相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和企业实习,跨界交流学习与国际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4.请描述学院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

4.1建设目标

学院依托教研教改项目培育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加强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断扩大改革成果应用范围与应用成效。学院拟立项培育5-6个已有初步成效的教学改革项目,或应用已有的教学成果并创新发展的项目;从中推选参评省级教学成果培育建设项目,争取申请成功 2-3个省级项目。

4.2建设内容与举措

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对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与途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为主要内容,突出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际运用。

1)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在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项目;

2)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规律,在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开展教学评估,加强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和学风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项目;

3)结合自身特点,推广、应用已有的教学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显著效果的项目。

4.3建设成效

2021-2022学年杨芳艳和唐利花老师分别获得湖南省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张紫茵、孙丽平老师获得教育厅科研项目立项;宋子玉、杨芳艳老师的校级和省级教改项目成功结题;杨芳艳老师团队获得长沙医学院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5.请描述学院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与本科教育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展情况。

学院正在与韩国国民大学商议人才培养合作事宜,前期已经进行了友好对话,框架协议正在拟定中。韩国国民大学将于11月23日召开一次线上视频宣讲会,学院领导和各教研室负责人参会,推进后续合作育人事项。

学院杨芳艳老师和宋子玉老师承担了来华留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作为留学生教学培养对象的杨芳艳副教授从2012年至今,目前已经完成了2012级-2021级10届留学生共计24个班级的体育教学工作,疫情期间在超星学习通录制视频建设完成《Physical Edu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的课程,目前已经开展6个学期的线上教学,累计页面浏览量263516,累计选课人数360,授课视频201个,视频总时长978分钟,非视频资源309个,课程资料713个。带领留学生参与比赛,荣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专著2部,参与湖南省教育厅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1项;发表相关教学改革论文8篇,其中3篇核心,所撰论文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一项。

6.请描述学院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内化、培育和输出共享情况。

学院在构建运动康复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三明治”制度。在2022年6月举办的应用型课程开发工作坊中,将WHO最新发布的《康复胜任力架构》以及《基于特定情景调整康复胜任力架构——胜任力架构开发者分步骤指南》等文件内容引入运动康复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矩阵构建工作中,通过集体的力量,探索性的编制了运动康复专业应用型课程一级矩阵和二级矩阵。

4.6创新创业教育

标准 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让学生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学院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以导师制为基础,通过发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施方案(试行)》《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奖励办法》等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施效果较好。

学院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制度基础,组织开展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具体做法是每4-5名学生安排一名指导老师,从大一入学开始,导师就深度介入学生的培养过程,尤其是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课题研究、德育课题研究、创业项目申报和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等方面细致指导。2016年至今,运动康复专业已经形成分别由唐利花、宋子玉、杨芳艳、卢锦华、边应、王序九老师牵头的6个学生课题小组,在创新和德育课题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不少成果。共向学校提交创新与德育课题申报书30多项,其中11项获得立项,包括2个国家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个校级大学生德育实践课题和7个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请描述学院创新创业的优势、做法和经验。

2.1优势:丰富的体育资源学院创新创业的优势。体育资源是指与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体育场地、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人力资源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包括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另外高校的体育教师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运动技能,在保证正常的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运动技能的优势,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体育生创新创业。最后,学院有良好的校企合作,进一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优势。

2.2做法和经验:

2022年学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推出了具体融合实施方案《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施方案(试行)》,以打造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励学生与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与实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和专业实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调整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宋子玉院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左雄伟副院长和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黄可副书记担任副组长,运动康复教研室、体育教育与艺术体育教研室以及康复技能实训中心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指导运动康复、体育教育两个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综合教研室,负责相关日常事务,由边应副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曹铭老师担任秘书,团学会阳乐老师担任创新创业工作专干,负责传达学校文件精神,并配合学院创新创业办公室的具体工作。班级中,各班安排至少一名的创新创业委员,负责班级内项目申报收发材料等相关工作。

其次学院对创新创业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出台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奖励办法》,对各班积极申报给予辅导员经济奖励,对各项目立项的指导老师给予经济奖励,对项目成果发表获奖给予经济奖励,奖励覆盖力求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充分调动了学院学生、教师积极性。

最后,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基础与实践课程以及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培养唐利花老师为学院专任创新创业讲师。持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要求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3.请描述学院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及比例。

2021-2022年度,学院20级和21级两个年级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人数达到163人,占20级和21级总人数的42%。

4.请描述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等获奖情况;大创课题立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数和获国家专利数;项目孵化数;创办企业数;成果转化数等)

2021年,学院老师指导省级创新训练项目3项,校级创新训练项目1项,互联网+比赛获得校级三等奖。2022年4月,学院申报创新项目28项,创业项目3项;6月根据校级评审结果学院创新项目立项11项,创业立项1项,其中4个拟推省级创新项目;7月湖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公布 2022 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学院2022年度创新项目获省级立项4项。

5.学生发展

5.1招生工作

标准 高度重视和参与招生宣传工作,专业生源数量充足;积极吸引优秀考生,提高生源质量。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网页建设情况。

学院门户网站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网站构架和基本功能齐备(网址:http://part.csmu.edu.cn:82/ydkfx/),包含8个内容板块:学院概况、学院动态、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学术研究、党团建设、学生天地、联系我们,页面板块中的内容信息都及时更新,学院的大事要事及时发布新闻稿件,保障学院对外的宣传窗口。

2.请描述学院开展和参与招生宣传工作情况。

为深入推进我校2022年本科招生工作高质量开展,扩大学校影响力,切实提升生源质量,学院派出左雄伟副院长和韦学奎老师参加了招生办组织的地市招生宣传活动。为加大运动康复专业宣传力度,提高第一志愿录取率,学院专题研究并只制作了运动康复专业招生宣传片,主要面向学院在校生的高中母校体育训练队进行传播。

3.请描述学院本科生源数量和质量情况。

学院2021级学生报到232人,其中体育教育专业181人。运动康复专业51人。录取分数线均在本科线以上,报到率均在95%以上,且生源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

5.2学生管理

标准 二级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将学生工作纳入二级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工作要求明确,并按计划实施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健全,学生工作人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职责明确,工作运转正常,全面做好学生在校期间日常管理工作。

二级学院主要领导重视对学生开展防火、防毒、防盗、防诈骗、防事故、防溺水、防传染病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报告、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班级动态,监测学生中的隐患及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引导和积极化解。

建立学生家长联系制度,有班级和家长QQ群或微信群,学生基本的情况登记表数据齐全且及时更新,学生档案资料分类建档。

二级学院积极开展和组织专、兼职辅导员参加各类培训、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领导重视学生工作的措施。

截至2022年9月30日,学院学生人数为774人,其中实习生122人,在校生652人。学生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学生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黄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贺巾英老师担任学工办主任,江淑鹏老师担任学工秘书,阳乐老师担任分团委指导老师,学生工作班子健全,工作职责明确,专兼职辅导员队伍结构合理。每位兼职辅导员均由学院领导选拔审定。学生工作纳入学院全年工作计划以及每次学院会议内容,学生工作重大事项,学院领导全程参与。学院实施富有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实现教学与学工的相辅相成。

2.请描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级工作职责。

学院设立了学生工作办公室,由黄可副书记负责,总支副书记主管工作。成立了分团委、心理健康成长辅导室等相关机构。设立就业专干,学工专干,征兵专干,资助专干等,现有专职辅导员3名,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党员1人。兼职辅导员5人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每位兼职辅导员均通过学院领导选拔审定,都是责任心较强的中青年教师。

3.请描述学院开展各类学生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报告、安全保障工作情况。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以及各班级定期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包括人身、财产、心理安全等方面,开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学院成立安全工作小组,定期检查安全工作,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包括寝室安全隐患排查、教室安全隐患排查,运动场所安全隐患等,发现隐患后及时自行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上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予以整改。辅导员老师定期查课、查寝,逐一找学生谈话,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朋辈辅导、团体辅导活动,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系部鼓励学生养成每天锻炼的良好习惯,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及时干预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效果良好。

4.请描述学院监测和化解各类隐患和突发事件的情况。

2021-2022学年,比较大的突发事件(舆情),一是学生就读期间存在债务纠纷问题;二是学院某老师个人情感纠纷问题,引发社会舆论;突发事件出现后,学工部门第一时间上报,学院领导班子及时介入,指导并督促相关部门和个人积极应对,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保证学院良好教风学风,积极阳光向上的学习工作氛围。  

5.请描述学院学生在校期间日常管理工作情况。

学院以学工牵头,以辅导员为直接责任人,团学会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每周、每月都要对各班宿舍和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和抽查,及时掌握环境卫生、班风学风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实行例会制度,以及班级汇报制度。抽调各班学生干部组成学工助理,协助学工办公室开展宿舍管理,资助评审、征兵宣传、就业宣传帮扶、安全检查、心理教育以及开展各类活动等工作。

6.请描述学生宿舍管理情况(如教师值班情况、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查寝制度及记录、内务卫生较差寝室的整改情况等)。

学院与管理学院共同负责四栋学生公寓,经协商采取“轮流负责制”,即两个学院分别负责2021一个学期(管理学院负责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学院负责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两学院轮流派老师到四栋学生公寓值班。根据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学院在管理责任期内,每个月对4栋宿舍进行一次大检查,重点检查内务卫生、违规外宿和宿舍安全,及时向相关学院、班级反馈检查结果并督促整改进,从效果来看,管理措施得到落实。另外,学院也注重宿舍文化建设,积极宣传发动学院各宿舍参与学校文明寝室评选活动,并鼓励学生开展星级寝室的宣传。

7.请描述学院辅导员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及工作情况。

学院严格落实辅导员与家长联系制度,要求每学期辅导员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不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争取家长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学院不定期进行检查,了解辅导员联系家长的情况。

8.请描述学院学生管理档案建设情况。

学院每学期组织对学生档案进行整理,收集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鉴定表、综测成绩等相关材料,做到有据可查。建立学生电子信息表,宿舍安排电子表,困难学生数据库、学生干部信息统计表、党员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信息表、重点学生基本信息表等。

9.请描述学院开展和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类培训、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情况。

学院采取专题会议、案例讨论等形式开展辅导员培训,积极组织辅导员参与校内外辅导员培训活动,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组织专、兼职辅导员参加校级辅导员技能大赛,并积极备战省级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5.3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

标准 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品德修养的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学生理想信念坚定,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

通过科学管理,夯实学风建设;学院文化,引领学风建设;课外活动,促进学风建设;创先争优,推动学风建设;高尚师德,引导学风建设;狠抓考风,强化学风建设;典型学生,带动学风建设,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专心学、刻苦学、创造性学,成为创新人才的优良学风。

学生学业成绩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关政策文件精神,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深入开展通识教育,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大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达90%以上。

积极支持各种类型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加志愿服务,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各项能力。

积极探索评价模式改革,认真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不仅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最后产出,更看重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增长。定期开展在校生和毕业生座谈会或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的意见及建议,以及学生对自己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与成效(有计划、有组织、多形式地开展学生理想信念、爱国爱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励志、感恩、毕业生离校等教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和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养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学院将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积极引导学院师生正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新生报道编班后,学院就要求辅导员老师跟进军训情况,选拔班干部,协同教研室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爱国爱校,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班定期开展诚信教育等主题班会,完善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积极展开‘青春向党,奋斗强国’等主题爱国爱校主题班级团日活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等学生理想信念活动主题班级团日活动;开展“国防教育”等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观主题班级团日活动。每学期至少举办2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各种宣讲会。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积极开展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组织学生入社区、入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高年级学生对为低年级学生的表率和引领作用。

2.请描述学院促进学风建设的措施及成效。

学风考风建设是我校优良传统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工作的重点。学院在2021-2022年开展了学风考风建设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具体措施有:召开主题班会、开展优良学风和班级评比活动、学风建设月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改善学院学习氛围。结合专业特性积极开展技能比赛,如广播操比赛、羽毛赛、师生足球赛、运动康复技能比赛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的裁判工作提供专业能力,学生参赛积极性高,技能学习氛围浓烈。

3.请描述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综合能力情况(含在学期间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占在校生的比例)。

学院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还着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积极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老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科研课题,鼓励学生报考各类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书。在2021-2022学年,学院共计53人考取驾驶证、10人考取四级美容师和育婴员证书、278人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还有不少同学考取了田径裁判员证、游泳救生员证书等专业领域内的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学院的大力宣传,学生在保障学业成绩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充分提升。

4.请描述学院开展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及成效(含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

我校每年都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指标包括50米跑、坐位体前屈、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男生1000米跑和女生800米跑。2021-2022学年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为91.70%,学院学生达标率为96.96%(运动康复专业)和97.99%(体育教育专业)。学院认真落实劳动教育工作,指派专人负责劳动教育课效果监控,并每个月组织学院学生开展一次体育场馆大扫除。学院不定期组织各类运动赛事,提供学生运动专项技能水平,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念,弘扬运动之美。

5.请描述社团组织建设情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育人效果(学生参与面,媒体报导、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学院现有13个体育类社团,分别是排球协会、跆拳道协会、足球协会、啦啦啦操协会、篮球协会、Fancy轮滑社、拳击协会、乒乓球协会、跑步协会、墨云棋协、羽毛球协会、网球协会以及舞蹈协会。在社团活动方面,举行多次与专业知识的相关的比赛,如羽毛球比赛、网球比赛、啦啦操比赛、足球比赛等。社团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方面,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实践发展需要,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学院的同学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宣传体育健康知识,将正确、丰富的体育活动传递给农村各地。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经历,发挥体育相关技能,充分的发挥自身能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强大学生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刻苦学习的精神。在社团建设的几年时间里,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超过60个人以及团队奖项人数,使得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在学习中收获。学院的各个不同社团,在建设中不断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成为了优秀社团代表之一,充分展现了学院的专业特色魅力,促进了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

6.请描述学院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情况及结果。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德育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我校实际,学院2021-2022学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力度实施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其中,学院18级学生总人数361人,优良率91.14%,及格率99.72%;19级总人数626人,优良率94.41%,及格率99.36%;20级总人数590人,优良率90.34%,及格率98.47%;21级年级总人数771人,优良率76.78%,及格率98.70%。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对学生一个学年各方面表现的综合测定和评价,因此综合素质测评一直也作为评定奖学金、推优入党、选拔学生干部的重要指标,既是学生评价的依据,又是学生综合发展的导向。今后学院将会不断加强综合素质测评的宣传工作,保证学生在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综合能力也能够得到稳步提升。

7.请描述学院开展学生(在校生、毕业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及结果运用情况。

为了解大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实际情况,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进行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访谈调查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多集中在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学风建设以及校园生活的后勤保障与服务方面。学院根据学生的反馈,在教学管理和学生服务方面做出了调整和优化,如协同资产部门提高体育器材购买和维修的效率,向学校申请改造、维修体育场馆,美化场馆环境;安排术科课程晚上上课,缓解场地紧张;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规范性,把强化内涵和提高质量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坚持整改与建设并举,注重学风的养成教育,带动“好学、务实”的良好风气,营造浓厚的学风建设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站,公众号,易班平台等宣传载体,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学风建设持久宣传。分层次、分步骤地召开学风建设动员大会,大力宣传学风建设中的先进典型,营造人人勤奋学习,班班争创优良学风的氛围。加强课堂秩序整治,以师风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5.4支持服务

标准 学院按照培养好每个学生,幸福每个家庭的理念,建立完善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学院领导干部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按要求配备专职学生辅导员、成长辅导专干和资助工作、就业工作专干,职责明确,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开展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确保不因贫困而辍学等,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支持学生开展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学习,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评定奖、助学金,评优评先过程中无虚假和徇私舞弊等违规现象,做到零违规。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学生指导服务体系,组织保障和人员配备、分工和工作职责。

1.1学生指导服务体系

学院学生指导服务体系包括学生学业帮扶体系,心理帮扶体系,学生资助帮扶体系和就业帮扶体系。

1)学生学业帮扶体系:①政策宣讲到位,开展学业学风建设大讨论。经常性召开学风建设主题班会,加强班级辅导员、班级党员和学生骨干的责任落实,严抓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不认真听课等不良行为。通过班级“学风大讨论”了解学业困难学生的困惑,定期进行学业预警工作,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的格局。②精准帮扶到位,摸清各类学业困难学生信息。总结区分“基础薄弱”“目标不清”“动力不足”“信心不足”等学业困难原因并广泛开展针对性学业指导,通过“党员一对一帮扶”“班级辅导员一对一谈话”“导师协助谈话”“宿舍一帮一”等方式密切跟踪帮扶,关注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习进度。③辅导到位,组织榜样引领分享报告会。以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会、一对一帮扶等多种形式发挥朋辈榜样力量,使这些典型能够入眼、入脑、入心,营造“学习典型、成为典型”的氛围,激发学业困难学生内在学习兴趣。

1)心理帮扶体系:通过辅导增强学生在思想上的进取心、生活上的同理心以及学习上的自信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水平。其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学生资助帮扶体系:学院对学生资助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建立了完善的奖、贷、助、减、补的资助、帮扶体系,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但勤奋学习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资助帮扶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江琎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国家助学金、退役士兵助学金、服兵役学生学费减免、服兵役学生学费补偿制度等。

4)就业帮扶体系:2022年体育学院为了全面落实学校年度就业工作会议要求,以确保2022届毕业生顺利充分就业,就业质量稳中有升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工作重点,不断提高就业创业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与水平,完善就业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学院就业工作特色品牌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学院2022届毕业生85名,成功实现就业85名,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100%,8名建档立卡毕业生由学校全部推荐安排工作,毕业去向落实率达100%。

1.2学生指导服务体系的组织保障和人员配备、分工与职责

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实施党总支书记领导下的学工办负责制,有党总支书记宋子玉、副书记黄可、学工办主任贺巾英,专职辅导员肖娜、江淑鹏,兼职辅导员5人(李晓鸣、唐利花、刘飞鹏、李磊田、钟倩倩)。

江淑鹏老师任学工秘书,在学工办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学生工作系统的文件和学习材料的收发、归档,建立并完善本院学生的奖惩及各项考核档案,负责组织、协调本院学生的思想教育,包括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学风教育、毕业生思想教育、文明离校教育等,协助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协助院分团委和学生支部做好团员青年的教育及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江淑鹏老师兼任就业专干,具体负责学院各项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组织贯彻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执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定。具体负责毕业生就业的日常性工作以及毕业就业工作档案建设和管理,根据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制定学院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组织毕业生填写就业推荐表,认真做好毕业生资格核查、毕业生生源统计和毕业生信息上报工作;具体进行就业指导、政策宣传,收集并及时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并及时向毕业生发布;积极协助并指导学院毕业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就业洽谈活动;负责督促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签订工作,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负责统计当年度毕业就业情况信息,做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工作,进行年度就业工作总结等。

学工办主任贺巾英老师兼任资助专干,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和上级资助中心下达的资助工作要求,负责落实和宣传学生资助政策,指导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建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做好国家奖助学金,江琎奖学金,退役士兵助学金,服兵役学生学费补偿和减免等工作。贺巾英老师还兼任防疫专干,负责核查学院各班级日常核酸检测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核酸采集、与疫情防控中心对接学校日常防疫工作安排、清查中高风险地区返校学生人数,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措施、对于红黄码的学生,与社区街道对接,做好安全隔离措施。学院每位老师积极指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日常管理。

肖娜老师任心理专干和卫生专干,负责大学生情感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大人际关系方面等问题的心理咨询,对心理问题学生谈心谈话,对学院学生发生危机事件的应对及处理,负责心理问题学生休退学的管理,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做好每学年师生心理普查和摸排工作及心理活动开展、做好学院学生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沟通桥梁,及时排查出一级关注学生预警备案。

2.请描述学院开展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工作情况。

学院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教育,以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促进“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力求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及岗位能力的学生,“岗位能力”和“执业资格”两手抓,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每学期至少举办2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各种宣讲会,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

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制度上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学院积极深刻贯彻国家各项大学生资助政策,为了保证学生资助政策的全面落实,每年对贫困生数据库进行更新整理,根据每个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评定出特殊困难,特别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学生。为开展精准扶贫和评定国家奖助学金等做好准备。2021-2022学年在学生处的领导组织下,学院开展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审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共有20名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81名同学获得国家助学金。另外,坚持持续做好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2022届毕业生共有8名建档立卡的毕业生,已全部就业,实现了100%的就业帮扶率。

学院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安排,结合当前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等,利用学校广播站,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学院设有学生心理成长辅导室,各班级设立学生心理委员,每间寝室选拔一名心理健康联络员,心理咨询机制由心理委员报告给辅导员,辅导员报告给院心理成长辅导室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再报告给校级心理成长辅导中心进行进一步的咨询和辅导,并不定期进行学生回访工作,进一步进行心理辅导和追踪。同时每年春季进行新生心理问题普查工作,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对老生进行心理问题摸排工作,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目的。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学校和省教育厅心理咨询专家驻校指导,确保在校生群体身心健康。

3.请描述学院支持学生跨学科专业学习的措施和成效。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科技迅猛发展,使得各国对人才培养提高重视,特别加强综合化和跨学科性教育,我国也有相关政策出台,并不断推动跨学科教育的发展,以培养跨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院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在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业的基础上,提供多种跨学科学习平台,在学习相关知识,通过相关考试后,获得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每年的8月下旬到10月中旬由长沙医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发布跨学科培训招生简章,包括教练员证、裁判证、教师资格证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更是对跨学科培训大力支持,提供名师讲授保障,确保教学质量,通过考试后,由湖南省卫生计生健康委员会或湖南省人社厅颁发相应等级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书,每年9月上旬由长沙医学院普通话测试站发布普通话水平培训与测试的报名通知,学生可自由选择报名,据统计,往年经培训站培训后学生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通过率达90%以上。此外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学校的号召,鼓励学生报名参加英语四六级学习和计算机二级学习,并参加相应考试,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意识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是追求拥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毕业即失业的状态,学院深刻认识到解决就业问题的迫切性,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不断灌输全面发展,多学科学习的理念,以达到多一张职业资格证书,多一份就业能力,多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机会的目的。

4.请描述学院开展各级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和评优评先工作情况。

根据《财政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310号)、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下达2022年学生资助中央直达资金(省属学校)的通知》(湘财教指〔2022〕16号)及湖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的通知》,学院召开了2022年度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文件、评选要求,引导符合条件的学生申请国家奖助学金,激励全校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全面发展。评选流程为: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经学生本人申请,班级公开评审,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院,国家助学金经学生本人申请,由辅导员组织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对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由民主评议小组成员签名并在班级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院。学院对各班所评奖助学金名单进行初审后确定初评名单,公示无异议后,经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小组成员签名后加盖学院公章报校学生与就业工作处。根据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湖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文件精神,参照长沙医学院2021-2022学年国家奖助学金评审文件,2021-2022学年学院有1名同学荣获国家奖学金,共有20名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81名同学获得助学金。

5.5就业与发展

标准 二级学院领导重视就业工作,建立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将就业工作纳入二级学院工作计划。建立动态的毕业生信息库、用人单位信息库,信息库数据齐全,就业信息报送及时、准确。

推动就业工作措施得力,建立优质就业基地,对就业困难毕业生采取了有效的帮扶措施,应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高,就业质量高,主要面向学校所服务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

每学期至少举办2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各种宣讲会,引导、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

每年定期总结经验,编写优秀毕业生典型事迹,广泛宣传。

建立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并持续跟踪评价,及时掌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就业岗位状况及其适应岗位的情况。充分利用调查信息,改进教学工作。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满意度高。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年度工作计划和达成情况。

学院就业工作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的精神与要求,结合自身情况,推动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宋子玉院长担任组长,黄可副书记和左雄伟院长担任副组长,江淑鹏老师担任就业专干,小组成员是学院全体教职工。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执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定;具体领导、检查、督促、指导本单位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学校的要求组织动员教职员工及毕业生广泛收集需求信息;建立毕业生生源信息库,负责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和就业洽谈工作;负责本院(系)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管理、教育工作;做好本院(系)毕业生派遣离校和毕业生就业遗留工作;完成学校交办的其他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

为进一步做好学院2022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特制定2022年就业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如下:①明确总体思想:院领导统一布局,学工办统筹协调,专、兼职辅导员责任到人,全院教师全力支持,全院共同努力。②贯穿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③耐心负责做好毕业生管理工作:准确掌握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规范毕业生资料管理,保质保量完成就业数据上报。④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做好毕业生日常就业政策、信息咨询和服务工作,组织政策宣讲、经验分享等就业指导讲座,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⑤关注未就业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完善帮扶制度、落实帮扶指导、健全就业台账。⑥加强市场建设,联络用人单位,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根据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指挥,全院遵照就业工作方案,勠力同心,积极推进就业工作落实。学院无论是在前期筹划、中期宣传还是后期跟进阶段,都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努力协调校企学生三方的活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通过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使用人单位获得更高的稳定生源及适配满意度;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学院毕业生达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请描述学院毕业生信息库、用人单位信息库建设及就业信息报送情况。

为加强人才动态管理,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信息,学院制定并落实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及数据统计制度。

2021-2022学年贺巾英老师负责就业信息系统管理与统计,掌握就业一线动态,毕业班辅导员徐娜娜老师积极主动收集毕业生就业信息和证明材料,做到定期报告毕业生就业状况,定期对已就业毕业生回访跟踪,完善就业证明材料,对未就业学生给予帮扶和指导。就业信息的统计。学院就业信息的统计和报送做到了及时、不漏报、不瞒报、不虚报、不错报、持续跟进,数据报送统计表均经过学院领导审核签字。

学院遵照制度,利用就业工作管理系统建设并完善毕业生信息库:①利用就业工作管理系统进行资格审查,对全院应届毕业生基本信息统计核实。②根据家困生信息库,统计建档立卡特别困难毕业生,并建立帮扶台账。③参照就业材料,筛选优秀毕业生作为示范案例,汇编优秀毕业生材料。④统计未按时毕业学生信息,做好关怀和服务工作。⑤就业去向跟踪调查,随时核实更新信息库。

为了解市场需求,为单位和学生提供更细致全面的服务,学院坚持用人单位信息库的建设和完善:①通过校院各级各类招聘宣讲活动,联络专业适配单位。②发布学院生源信息及招聘会启动公告,吸引新的用人单位参与。③通过单位招聘信息,主动扩大用人单位信息库。④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与学生就业单位联络。⑤学院领导带队访企拓岗。截止2022年9月,学院共走访4家单位,大力发展新的用人单位,拓展就业岗位。

3.请描述学院就业基地建设及就业岗位开拓情况。

为推动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学院不断加强与各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积极开拓就业岗位。同时为推动学院毕业生就业水平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提升,学院于2022年上半年开展了以“用人单位大走访,全员联动促就业”为行动主题的一系列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本次行动宋子玉院长任组长,高首领副书记、左雄伟副院长任副组长,以就业专干、2022届毕业班辅导员以及运动康复教研室教师为队员,围绕就业硬指标进行实践活动,主动找寻企业、联络企业、走访企业,落实企业与学生,学生与企业的双向互惠。学院访企拓岗促专项行动从2022年2月开始筹备,至2022年9月止,由领导班子带队,学院成员分组配合,严格遵照学院专题工作会议安排,推进拓岗就业活动落实,有条不紊地定期定点定量走访用人单位,深入交流,与速康医学康复中心、长沙彩虹运动康复中心、湖南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奥美健康有限公司、湖南三易肺科医院有限责任公司、株洲市建宁实验中学等多家单位洽谈合作。

以上各项促就业活动的开展,充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做到为2022届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开拓更全面化、多样化的就业方向的同时,也着眼于2023年学院首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为着力推进就业稳定化,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做出了努力与贡献。

4.请描述学院提高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的措施与效果。

学院领导一向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指导全院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学院具体情况,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指挥、协调机构。工作内容从市场拓展、单位洽谈、指导培训、组织活动到招聘发布、政策宣讲、思想动员、协议签订等方面展开,全院通力做好各项毕业生就业工作安排与服务。

学院依照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推进就业工作稳步进行,落实各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就业工作研究;积极收集就业信息,大力拓宽就业渠道;认真抓好毕业生管理和文明离校工作;做好毕业生跟踪调研工作。

学院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100%,是全校第一批完成就业工作任务的学院,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高,创业学生发展势头良好。

5.请描述学院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措施及效果。

学院高度重视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拟定困难毕业生帮扶方案。指导和帮助学生坚定信心、科学应对,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稳定学生情绪、舒缓毕业生就业压力、服务学生成长。2022届有13名毕业生因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毕业考试未通过等原因未获得学位证书,就业存在困难。学院教师加强指导,协助对接用人单位,使这些学生最终获得了就业机会。

6.请描述学院鼓励毕业生参与“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措施及效果。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学院定期举办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工作主题班会和各种政策宣讲会,加强毕业生参与“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应征入伍”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力度,从理念、意识形态上进行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基层就业观。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和专业课程,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到基层工作的利弊,完善对于基层就业的认知,避免对甚层工作的偏差理解,同时适当突出基层工作的优势和前景。学院及时传达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热情。

2022届毕业生共85人,其中7人申报“西部计划”,但无人录取,3人应征入伍,1人考取公务员。

7.请描述近五年专业领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优秀毕业生就业、创新创业案例及宣传情况。(列举1-2个典型)

典型代表1:学院运动康复专业2020届毕业生贺涛,读书期间被安排到湖南省体科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实习,毕业后留在体操队工作,现已正式入编。2021年9月贺涛作为湖南省体操队的运动康复师随队出征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主要进行医务监督,承担运动员伤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康复等常规性医疗工作。贺涛将对学校培养的感恩之情和对运动康复事业的憧憬之情化作了工作的动力,成为湖南省体操运动健儿的护航人。

典型代表2:学院运动康复专业2021届毕业生王新龙,17年入学,大一军训期间就向辅导员提出退学申请,后经辅导员及学院领导做通思想工作,沉下心来完成学业。大四时安排在中南大学湘雅附二康复科实习,因实习表现优异获得导师举荐,毕业后留在康复科工作。他以扎实的专业技能,严谨、认真、负责的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康复科领导的认可和赏识,职业发展非常顺利。王新龙同学心系母校,感恩母校,在入职湘雅附二之后一直与学院老师和领导保持联系,协助学院争取实习名额、办理实习对接手续,还在2022年上半年返校为低年级学生分享经验。

典型代表3:学院运动康复专业2020届毕业生谭学思,读书期间在北京AT运动康复中心实习,毕业后留任,之后又辗转3个国内顶尖的运动康复机构,从最初的运动康复治疗技术岗,发展到销售运营岗,积累了宝贵的行业发展经验。2022年初他回到长沙担任彩虹运动康复中心主管治疗师,与同班同学一起负责左家垅门店的运营,一步一步朝着创业的方向发展。谭学思经常为母校和学院提供重要的就业岗位信息和行业资讯,还主动承担低年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培养任务,帮助学弟学妹更早的了解运动康复行业发展现状。

8.请描述学院开展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的情况。

为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工作制度与方法.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登记工作和离校后的联系工作,与毕业生建立良好的通讯渠道以便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最新工作情况,学院就业专干、辅导员及运动康复专业教研室相关老师具体负责,及时了解毕业生去向,随时掌握毕业设计就业动态,保证毕业生就业统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及完整,保证校院的毕业去向落实率统计工作能顺利进行。针对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学院形成了以下固定保障措施:

1)跟踪联动促就业。坚持委托辅导员继续跟踪调研历届毕业生,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继续鼓励学生,经常提供招聘信息,给学生做指导,并将调研结果反馈至招生、教学等相关部门,不断调整医学影像学院的专业布局和招生计划,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

2)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友好沟通,了解就业学生在单位的表现,关注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反馈,适时对当下就业形势和趋势做出分析,调整对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引导。提升学生在单位的就业幸福感和单位对于影像学院就业学生的满意度。

3)实习就业基地走访调查。积极与重点用人单位达成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意向,走访调研毕业生工作单位环境与工作实效,与重点单位深入交谈学生就业培养计划,达成深度合作。实现单位和学校双向需求、双向满足、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系统化的双赢结果。

学院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从3月份的2%到5月份的50%,再到7月份的98%和8月份的100%,提前完成毕业去向落实率目标任务。后续将持续跟踪就业动态,了解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

6.质量保障

6.1质量管理

标准 学院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和质量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教学运行状态好。

学院质量管理(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制度健全,执行效果好,教学质量保障到位。制定并执行学院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习、实验、毕业论文等)的质量标准、专业教育标准,实施有效监控,形成“检查-反馈-改进-建设-检查”的质量监控机制与实施办法。

加强考试管理,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严格考试纪律和要求,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及时填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教学文件档案资料齐全、有序、管理规范,便于查找、利用。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和质量督导队伍的建设情况。

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和质量督导队伍由学院领导班子、高级职称教师和各教研室负责人组成:其中,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由院长、教学副院长、学工副书记、教学秘书组成,各司其职。院长负责统筹教学管理队伍和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工作,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教学管理和质量督导的具体实施和持续改进,确保学院日常教学检查、监督和教学指导工作有序开展。学院教学秘书负责学校教学和行政文件的上传下达以及执行,协调各教研室和全体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等。在2021-2022学年,学院教学督导队伍不断扩大和优化,确保督导队伍的持续性建设和发展。学院教学督导主要由高级职称教师和各教研室负责人组成,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人,中级职称5人,负责对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与指导改进。

每学期,学院会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督导对全院专任教师开展教学指导和督查工作,如上新课和新授课老师的试讲活动、日常听评课、各教研活动、各类教学竞赛等,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不断提高和进步,推动学院教学工作稳步前行。同时,每学期初、期中、期末均按照学校要求开展了教学检查工作,对教学文件材料进行查漏补缺,对教学场地和设备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意见,确保学院教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请描述学院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学院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学生培养质量管理制度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全面而有效的对教学质量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进行把控,保障教学质量。根据质量管理制度的保障需求,学院制定并执行了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工作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师生座谈会制度,以及同行评教、督导评教、学生评教、师生评学制度,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标准等制度,较好的形成了学院“检查-反馈-改进-建设-检查”的质量监控机制与实施办法。

3.请描述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专业教育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制定主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及论文等)环节着手。理论教学环节包含课堂教学(授课教师要求、备课要求、课堂讲授、教学总结与反思)、课堂讨论和互动、辅导答疑等。1.课堂教学是进行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①学院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为严格:新教师需具备本科以上学历,需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需参加岗前培训且成绩合格,新教师或授新课教师必须参加试讲活动,且通过学院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一致认可和指导方可授课。②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圆满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学院要求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初认真负责的制作好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教案、教学进度、PPT课件等),并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研室的备课活动,加强教研组内沟通与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激发教师团队的活力,也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③课堂讲授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是提高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学院要求全体授课教师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教书育人,认真组织和管理好课堂教学。学院教学督导也会开展监督与指导工作,在听评课后会跟授课教师讨论,并进行教学方面的指导,积极要求授课教师努力把握课程教学的重难点、深广度,讲清重点、讲投难点,循序渐进、主次分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及时在授课过程中调整进度与授课方式,促进教师的教与学协同发展,教学相长。在2021-2022学年,有个别教师存在坐着授课和课堂组织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学院在接收教务处相关信息反馈后,及时对授课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并积极整改落实,确保此类事情不再发生。④学院根据学校教务处的相关要求,督促任课教师在课程考试结束后进行试卷分析和考试反馈,对学期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总结和反思,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与提高。2.课堂讨论和互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学习的教学形式,是课堂讲授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形成性评价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学期的试卷分析材料均有该项形成性评价内容,旨在促进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升理论课堂的整体教学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也是教师考察学生平时成绩或学期成绩的评定依据。3.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院利用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工作,积极推进各门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不仅便于教师教学,同时也较好的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和问题的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或者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并有针对性的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学院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辅导答疑活动,但要求教师考试前严禁向学生暗示考题和出复习提纲,确保学生学习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术科实践、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环节。1.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对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环节。实验的基本任务是加深理论知识的巩固,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获得独立测量、观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等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①学院在每学期初会要求开设了实验课的课程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实验大纲,开出规定的实验项目,选定合适的实验教材用于日常教学。②学院积极督促教研室相关任课教师(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开设实验课的任课教师)按教学要求组织集体备课,规范实验教学内容、统一实验教学标准。同时,要求主讲理论课的老师必须经常了解实验教学情况,主动与实验课教师配合,防止理论与实际脱节。③学院康复技能实训中心会组织实验课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做好仪器、设备的检查工作,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验过程中会加强检查指导,观察、记录和评定学生的操作情况,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认真批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讲评,建立起完善的实验课程考核标准。④学院康复技能实训中心积极开设新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学院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了多次国家级、省级项目立项,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术科实践是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特色环节,是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①学院术科实践课程是区别与其他专业教育的根本,同时也有别与公共体育课程。担任学院专业术科实践课程的教师必须有相关术科项目的学习和教学经历,同时具备一定运动技能水平,且经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督导认可、允许,方可开展授课活动。②术科实践课程教学旨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体育项目运动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教学能力。因此,术科实践教学环节的考察,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考察,也针对学生教学技能、综合素养的考察。3.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训练,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学院体育教育和运动康复专业的实习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实施开展的,由专业所属教研室负责人和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负责组织具体实施。实习专业所属教研室负责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时间来撰写实习大纲,不得随意变动和删减实习时间和内容。实习前,学院会组织全院师生开展实习动员和岗前教育培训活动;实习中期会加强学生管理,组织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实习返校后组织实习总结反思大会,确保实习环节有序进行,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同时根据实习单位意见和建议,促进学院专业学生实习各环节工作的稳步发展和不断优化。4.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①学院综合教研室负责本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每学年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制定学生选题要求,成立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和答辩委员会,完成选题、确定指导教师、组织开题(答辩)、审定论文成绩等组织工作。2022年上半年,完成了学院2018级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和2019级运动康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开题答辩工作。其中,2018级运动康复专业有5名同学因毕业论文质量不符合要求,而被延期毕业。针对延期毕业的学生,学院组织了专题会议,并督促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工作,帮助延期毕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帮助其顺利毕业

学院体育教育和运动康复专业教育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是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专业教育标准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来制定和执行。学生必须完成四年学习并参加课程考核来修满学分,再通过毕业论文考核,才能取得毕业资格和学历学位证书。1.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标准,是要求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掌握较系统的教育心理科学、体育生物科学、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全面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并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体育部门的管理和科研工作。根据本专业的教育标准和目标,该专业学生至少应修满183.5学分,其中必修147.5学分,选修36学分。修满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考核后,将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根据专业教育标准,学院开设了相关教育心理学科、体育生物科学、体育社会科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和基础术科实践课程。其中,基础术科实践课程项目开设门类丰富:有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啦啦操、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游泳、飞盘、体育游戏等一系列体育项目和具有医学特色的中国传统养生功法项目,确保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体育教师岗位。目前,学院第一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正派遣到各实习基地开展教育实习活动,将于2023年6月份毕业。学院举全院之力正积极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数据填报和学位授予权评估工作, 确保首届毕业学生能顺利毕业走向工作岗位。2.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的教育标准,是要求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使自身具备较扎实的运动人体科学与康复医学知识,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运动防护及健康管理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能在运动康复机构、医院康复科、专业运动队、健身俱乐部、疗养院、体育科研所等部门,从事运动康复诊疗、运动防护、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本专业的教育标准和目标,该专业学生至少应修满184学分,其中必修153学分,选修31学分。通过课程考核修满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考核后,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根据专业教育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需掌握必备的运动科学及康复医学理论知识、现代康复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掌握肌骨病损、神经病损及内外科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知识、运动防护与健康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中国传统康复和医疗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运动营养和运动心理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初步掌握运动康复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了解运动康复领域前沿理论与发展趋势,熟悉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法规等。因此,学院运动康复专业是与我校临床学院、中医学院等医学类学院开展合作培养。目前,学院已有3届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各实习基地单位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给予看肯定。目前本专业在省内甚至在国内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4.请描述学院领导及督导开展教学检查、监督、指导情况。

每学期,学院组织教学管理队伍和教学督导队伍开展各类教学检查和督导工作。每学期初,组织学院领导和教学督导开展教学文件的检查和教学场地设施的巡视工作,组织全院教师专题会议,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积极推动整改。学院组织开展新授课教师和授新课教师的试讲工作,教学督导担任评委和导师,给予上新课和新上课的教师持续性的监督与指导,确保“开学第一课”的正常开展。每学期中,会组织学院领导和教学督导有计划的开展听评课工作,开展教师座谈会活动,收集师生对全院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对学院教师学期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确保教学秩序的有序开展。学院领导积极落实学校文件精神,有序的开展各类教学竞赛活动,由学院教学督导和校级教学督导担任评委,进行指点。提高学院教师的整体素养和教学水平。每学期末,开展督导评教和学生评学评教工作,对学期的总体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积极响应学校文件,开展期末教学检查,对考试工作相关的材料进行整理与反馈,将无错误和整改好的教学文件统一入库存档。确保学院教学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5.请描述学院学业考核评价制度及执行情况,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

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严格执行学校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根据《长沙医学院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长医教〔2013〕23号)实施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①明确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由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测评、实验考核、课程结束考试)、毕业实习考核、毕业论文三部分构成。②明确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施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实习和实践活动、课堂测验、小组讨论、治疗文书书写、病例讨论等。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终结性评价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实习检查考核、毕业论文答辩等方面,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每门课程开课前一周由教研室填写《学生学业课程成绩评价项目表》,由学院签署意见后,统一交教务处考试中心审核批准后实施。④根据教务处考教分离的政策要求,学院期末考试严格执行交叉监考,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工作也执行避嫌政策,杜绝指导教师为其指导的学生进行开题、答辩工作,确保毕业论文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⑤学院学业考核评价机制主要采用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多途径评价方式开展。每学期,学院会组织授课教师、辅导员、全体学生开展评学(自评、互评)工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检测和管理,将评学情况反馈给任课教师和学生,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6.请描述学院填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情况。

学院坚持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工作,积极配合教务处上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把常态监控的信息和自我评估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相关教师,及时改进工作。根据学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撰写实施方案的要求,学院组织相关人员分工安排撰写年度质量报告,并将专家审核和修改后的年度质量报告及时在学院网站上发布。

7.请描述学院教学文件档案资料建设情况。

学院按照学校文件精神,做好教学档案的建设和归档工作。通过开学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工作,收集并整理好各教研室、各任课教师的教学文件、试卷材料存档至学院档案室,根据教研室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好学院层面的计划与总结交教务处备案。每学期末核对学校下发的教学执行计划并存档,确保新学期的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6.2质量改进

标准 建立内部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定期开展评教、评学以及教研室、实验室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工作;同时要积极接受学校组织的学院评估及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第三方的外部评估,包括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等。

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并持续运行,通过常态化质量监控、定期的院内自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评估和外部评估,以及多途径听取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意见等,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制定纠正与改进方案和措施,配备必要的资源,进行质量改进,并对纠正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质量改进取得显著成效。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内部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及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情况。

通过教学督导监控,不断改进督导工作,督导工作从过去以督“教”为主、督学为辅向以督教督学为主、督管为辅转变,从单一的理论教学督导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督导转变,从以“督”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变。通过自我评估,不断改进评估工作,评估工作从以单项评估为主向单项评估与综合评估并重转变,从对实践教学环节评估为主向全教学环节评估转变,从以校级评估为主向校级评估与院级评估结合转变,从以注重规范性等形式评估为主向注重内在质量的内容评估为主转变,初步建立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质量持续改进意识逐步增强,教师教学规范性逐步完善,整体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2.请描述学院开展督导、同行、学生评教、评学工作及信息分析、利用、改进情况。

学院每学期会开展教学督导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评学工作,将相关材料报送至学校后,根据学校下发的全面性的总结文件进行学院总结和梳理,积极针对已出现的问题、情况进行反思和整改。

3.请描述学院开展教研室、实验室、专业、课程评估工作及接受外部评估情况,信息分析、利用、改进情况。

学校开展课程评估是为了加强我校课程建设力度,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规范教学基本要素,其本意与本科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一致的,即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我校课程建设的真实情况,便于今后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更明确建设重点,又了解课程建设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课程建设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力度,因此,从多次的课程评估中,院(系)都归纳提炼了很好的经验。

1)增强了课程建设意识

经过近两年的课程评估,学院对开展课程评估工作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意识到学科是专业建设的龙头,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建特色专业必须要有一流的课程作为支撑,学院领导重视课程建设,能亲自参与本部门课程评估工作,并制定每年拟评课程、待评课程的具体参评课程计划。在具体申报工作过程中,要求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能认真对拟评课程进行认真自评,提供详实的支撑材料。

2)加大了课程建设力度

学院加大了课程建设力度,绝大多数课程在高级职称教师和研究生的引进上严格控制,尽可能要求高级职称教师进课堂,本次评估课程中有4门课程(占%)的高级职称专职教师坚持上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有很大提高,大部分课程的教师培训有规划,一些学院对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材编写和教学成果上要求明确,对参与教学的教师培训工作做得比较扎实,并富有成效。

(3)达到了以评促建目的

本次评估课程中达到指标要求教学资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比较完整科学;教案内容进一步规范;能合理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大部分课程试卷的命题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阅卷程序比较规范、科学;全部参评课程的学生评教项综合评价在良好以上。

4.请描述学院课程考试结果的反馈、利用、改进教学情况。

每学期通过开展学院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教学检查自查工作,发现学院个别课程的考试试卷阅卷程序不规范,没有标明得失分点,签名不统一,用字母代替签名;个别课程对考试结果的总结过于简单,考试总结有雷同现象。总体上看,所提供的支撑材料缺乏可信度,有临时补充和拼凑的现象,说明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不细致,过程管理不严格的问题。学院针对相关情况,组织全院教师召开专题研讨会,积极总结和纠正错误,对考试材料敷衍了事的情况进行通报批评,严肃考核。同时,对课程考试材料结果反馈和利用情况较好的老师进行表扬和组织学习,促进学院教师在课程考试材料制作和总结利用上更科学、更规范。

现状描述

5.请描述学院师生和用人单位对教学工作的意见,采纳、改进情况。

行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要求和意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才培养质量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运动技能过硬,学生需全面掌握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常见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同时具备1-2项拿手技能,能够胜任该项目的教学和运动队执教等工作;二是教育教学能力突出,学生不仅要自己掌握运动技能,还要能教学、会教学,具备承担学校各类教学活动如体育课、体育比赛、群体活动、早操、课间操、学生管理(班主任)等的能力;三是综合素质强,尤其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完成教学以外的其它工作任务的能力。

学院在接收和采纳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意见上,采取了相应整改措施进行改进:(1)在技能教学与学习上,运动项目普修课程设置了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等10个项目,基本涵盖中小学经常开展的运动项目,设置2-4学时的周学时,保障有足够的课堂学习时间,用于掌握各项运动技术。(2)运动专项课程设置足球、篮球、羽毛球3个项目,均为目前中小学的热门项目,每个项目分成三个学期授课,总学分为12,总学时达到192;运动辅项课程设置了网球、排球和难美项目(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则安排7学分,共112个学时,确保学生掌握1-2个过硬的运动项目。随着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计划将田径、网球、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增设为专项,将跆拳道、武术等增设为副项。(3)为了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在理论课方面安排了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运动训练学等专业课程,在实践方面,将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融入每一种运动项目的技战术教学中,并通过1周的实习前强化训练(即模拟实习)和16周的专业实习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校内所学转化为今后的职业技能。(4)开设22门专业类选修课,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项技能,同时要求学生选修体育教育服务实践、创新创业课题等拓展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用人单位对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学工作提出的主要建议:(1)对标PT、AT以及EP三个职业方向进行课程体系的应用性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门类限制,以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线索,将知识与技能深度整合,进一步支撑职业能力的形成。(2)把运动疗法技术的内容从《物理治疗学》中单列出来,设为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核心课程。(3)加强学生运动防护师、体能训练师、运动处方师等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和考试工作,形成运动康复专业12+X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学院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在国家专业教育质量标准的框架下,进行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努力打造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可持续性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

6.请描述学院纠正与改进教学问题的方案,改进措施及改进成效。

举措:

1)进一步完善教研室教学管理人员配备    

在原有基础上配齐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和教研室秘书,并对各岗位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亲自培训。明确教研室的职责与分工,压实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责任。

2)加强督导听课和青年教师指导

将学院教学督导分组配对,每一组设2名教学督导,负责5-8名教师的听课,做到每个学期每名教师听课评课全覆盖,并要求督导在课后进行认真点评,青年老师主动找教学督导或教研室主任获取听课反馈。学院严格贯彻落实学校新开课、新授课教师的试讲制度,在每个学期初或每门新课程开始授课的前两周组织教师试讲,以学院教学督导为主,适时邀请校级教学督导共同参与听评课,对试讲老师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教学准备不够充分的老师严肃批评和严格考核,强化新老师、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引导和职业道德约束,从源头上抓教学质量。

3)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

学院根据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方案以及长沙医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制订了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质量分析表等一系列文件,按计划推进毕业论文选题、撰写、中期检查及答辩工作。学院按照教务处要求,甄选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且具备相关学科研究经验的专任教师13人作为论文指导老师,每名指导老师指导1-4名学生。论文题目由学生、指导教师共同商议拟定,选题全部与所学专业相关,体现了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研究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本着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开题报告进行多次指导及修改。经开题答辩,毕业论文选题最终确定,论文需在实验、实习和社会调查中完成。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其论文写作进行规范指导,定期向学生了解论文撰写进度,给予适时指导。

6.3质量文化

标准 建立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学院质量文化,强化质量文化对师生的引领作用,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根据学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撰写实施方案的要求,撰写本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做到内容真实、准确和全面,及时向社会发布。

  现状描述

1.请描述学院质量文化及其内涵。

学院质量文化是学院体育教育与运动康复两个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质量管理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习惯等软性资源的总和。一是在书记院长的带领下积极学习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各项文件精神,定期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通过凝练和内化质量方针,促使老师形成统一的专业质量价值观;二是定期开展各类教学竞赛(例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教案书写课件制作竞赛等)、学生技能竞赛(例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基竞赛、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养生功法竞赛、各类体育类竞赛活动等)。通过开展系列专业质量文化活动,塑造专业质量意识;三是以优秀党员教师、中青骨干教师为负责人成立各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课程发展、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领老师不断追求专业质量;四是定期对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学院制定的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学风教风巡查制度进一步提升学院质量文化。通过优化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制度,保障专业质量文化的凝聚。

2.请描述学院的撰写及发布情况。

年度质量报告作为学院履行责任担当、树立质量发展观、宣传发展成绩、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载体,学院一直关注官方数据表指标调整、质量年报上报时间等情况,每年认真做好年报的编制、发布和报送工作。2021-2022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与时俱进,撰写定稿,并会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进行学院官网的发布。

7.学院特色

 教学特色

标准 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对上水平提质量作用大、效果好的个性事物。特色可从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产学研(医教研)合作、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形成。专业办不出特色就谈不上实力,必须在特色上下功夫,在优势上做文章,扬长克短,把特色做精、做优,以特色羸得更大的发展。

现状描述

1.青年教师培养卓有成效

随着学院的发展,近年来学院新进教师迅速增加。为了让年轻教师在教学方法、训练水平、科研水平、业务能力等多方面得到进步,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成为学院教师中中坚力量,稳固学院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学院从2020年9月份开始实行“青年教学能手培养计划”“金牌教练培养计划”“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培养计划”,指派学院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负责指导多对一的指导青年教师。在第一期(2020-2022)的培养中,学院有4名教师参与了青年教学能手培养计划,2名教师参与了金牌教练培养计划,3名教师参与了创新创业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在培养期间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成效。

2.运动康复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21年运动康复专业别列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来,学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制度、人力保障均做出了较大努力。2021年下半年研讨凝练了“能力导向,课改支撑,产教协同,共谋发展的运动康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成果,虽然没有获得校级立项,但明确了教学成果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的方向感和自信心。2022年6月下旬,学院主动联合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处举办了长沙医学院第一期“应用型课程开发工作坊”,来自学院和第一临床学院的18名教师开展了整整2周的专题教研活动,促使运动康复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任课老师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统一了教学思想,并共同探讨了运动康复专业“12+3X”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