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学院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修订版)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04-01 11:49   1092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体育健康学院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体育健康学院20199月由体育教研部和运动康复系合并更名而成,负责运动康复与体育教育两个体育类专业的办学工作,同时承担着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留学生体育教学、校运动代表队训练、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校内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等工作。体育健康学院秉承学校“千年长医,济世惠民”的办学宗旨,主动面向社会、服务基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术、技能的运动康复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截至2020831日,体育健康学院已有学生数达到了309人,均为本科生,其中运动康复专业分2016201720182019四个年级共计239人,已有2016一届毕业生,人数为41人,就业率100%

体育健康学院招生生源以湖南省内体育生源为主,同时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理科考生招生。2018级新生报到率为100%2019级新生报到率为95%。生源稳定质量较好,所有录取分数均高出省二本线。

2.师资与教学条件

2.1师资

截至2020831日,体育健康学院共有教师26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人,占教师总数的16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9人,占教师总数的73 %5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25人,占教师总数的96%。从教师队伍结构上看缺乏合理性,青年教师为主力军,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符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比例达100%,具备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比例达100%。运动康复专业韩湘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韩教授曾任湖南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沙市高校体工委副主席、湖南省高校教师系列体育专业职称评审评委、省教育规划课题评审评委,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均较高,且有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体育教育专业由匡勇进教授任学科带头人,匡勇进教授198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主要从事武术、体操、田径等课程的教学,省级精品课程主持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主要负责人省级优秀实训基地主要负责人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及参与省厅级课题十余项,副主编教材五部,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匡勇进教授学术水平较高,个人综合能力强,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体育教育教研室建设等,担任专业课《田径普修》《体操普修》及公体课教学工作。

2.2教学条件

目前,学校运动场所总面积75738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3300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于201411月投入使用,包括1个综合比赛馆,1个羽毛球训练馆,2个排球馆,5个功能房(器械健身房,散打房,瑜伽室,舞蹈室,乒乓球室),1个教职工体育活动中心和4个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室外体育运动场所有1个标准田径场,1个足球场,8个排球场,11个篮球场,17个羽毛球场。

体育健康学院下设康复技能实训中心,含6个功能实训室,实验设备配套齐全,其设备价值共计284.02万元,能为运动康复专业开设所有实验课程,并能为临床学院康复治疗专业开出实验课程12门,其它实验在校内解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实验室进行。

校图书馆现有体育类图书数量总计11091册,其中纸质图书数量5273册,电子图书数量5818册。

我院积极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现已与省内省外相关医院、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如下单位:湘雅附一、湘雅附二、湘雅附三、岳阳市一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AT运动康复。

3.教学建设与改革

3.1专业建设

体育健康学院下设2个专业,运动康复专业自2014年开始申报,20163月获批,20169月第一届招生体育教育专业2019年开始招生为构建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质量,我院对运动康复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相关机构在国内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和深入的调研,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听取学生的愿望,认真修订、完善了运动康复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使其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军,以肌骨康复、运动防护、中医导引养生为重点发展学科,着力培育2-3门精品专业课程,并以此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引进新教师9名,学科带头人1名,充实了师资队伍;与临床医学院共建康复技能实训中心,基本满足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训需求;与湖南省体科所、北京AT运动康复中心、湖南湘雅一医院、二医院、三医院康复科,长沙乐动康复中心、长沙体育产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开展专业见习、实习以及运动康复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

3.2课程建设

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方面,我院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紧跟“体医融合”的学科发展趋势,构建了以“运动促进健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核心的公共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进一步扩大体育运动在促进身心健康和培养新时代全科医学生方面的积极作用。我院《大学体育与健康》线精品课程建设现已申报成功并获得校级立项。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我承担2018级和2019级所有本课专业的大学体育公共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响,我院将大学体育公共课程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极大地推动了我院公共体育在线课程建设的进度,也促进了我院教师在线课程建设的业务能力。

我院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特点的教学原则,稳步推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为满足我校大学生广泛体育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长期的运动兴趣与体育特长,同时为发掘校运动队后备人才、带动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加快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等,我院大学体育课程特开设了篮、排、足、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和气排球8个球类项目课程和太极拳、太极扇等6个传统武术功法类项目课程以及体育舞蹈、健美操、健身跑等6个健身健美表演类项目课程,受到学生一致欢迎。我院在加强公共体育课实践教学建设的基础上,还致力于理论教学部分的建设工作。尤其是疫情期间,我院公共体育课各项目课程开展的线上教学均为理论知识的教授,这无疑促进了学生相关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通过线上的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运动是良医的医疗体育观念,亲身体验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因此,公共体育课的线下、线上教学效果受到了校级、院系教学督导的肯定与支持。

2019-2020学年公共体育课学生评教工作中,等级为优秀和良好的教师达100%,同行评议中,优、良比率超过85%,教学效果得到校级教学督导及学生的一致认可。

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情况相比,运动康复专业课程建设存在起步晚难度大等现实困境。由于运动康复专业我国还属于新兴专业,各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课程设置各具特色;还存在权威和成熟的教材体系还未形成优秀的运动康复专业师资稀缺行业技能发展更新速度快等现状,因此我院运动康复专业课程建设存在众多难题,唯有开拓创新,并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发展道路才能前进。运动康复专业在学科带头人韩湘平教授的领导下,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在北京体育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运动康复专业领头院校的人才培养经验之上,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了符合我校人才培养要求和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5个方向的课程群:1、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2、运动健康促进类课程:体适能理论与训练、运动处方、运动营养与膳食等专业课程;3运动防护类课程:运动损伤学、贴扎术等专业课程;4中医传统康复技术课程:针灸学、推拿学、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等专业课程;5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课程:康复功能评定学、物理治疗学、肌骨康复、慢病康复等专业课程。

我院运动康复专业课程建设初期的第一个五年,将《体育项目健身原理与实践》《中国传统养生功法》《贴扎术》三门课程作为特色课程建设,将《运动处方》、《运动损伤学》、《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三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进行建设。到20199月,我院运动康复专业的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系列课程经过2-3轮的教学实践,已初步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以训练竞赛为,以课余体育锻炼(校内协会与校级文体活动)和社会服务(社区健身)两翼构建运动康复专业体育养生特色课程体系,我院积极开展养生功法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 配合我校医学专业中具有中医特色的功法协会,开展学校内部的功法交流赛和助力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在乡村和社区开展服务社会群众的功法健身志愿活动。运动康复专业的其它课程建设积极引入学科前沿知识与技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体系

课程建设工作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院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牢牢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将信息化教学与我院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紧密联系。我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组织内部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分享与研讨鼓励教师在完善线下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线上课程教学资源,积极利用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我院的在线开放课程(SPOC)及特色资源库,以此来促进课内外学习的融合,推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现教学向以学为主的模式转变,提高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截至20205月,我院运动康复专业共有14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面向校内建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并上线运行,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一定规模,能较好地服务于翻转教学、PBL教学、项目研讨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以及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等教学APP能够为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稳定、可靠的学习环境,支持教师在线上开展录播或直播授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测验、小组研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因此我院在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工作上也获得了较好成绩。其中,我院宋子玉老师建设的SPOC《篮球项目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训练》及其信息化教学成果在2018年获得湖南省高校信息化教学竞赛三等奖;杨芳艳、曾霞、张紫茵老师在《中国传统养生功法》课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该课程获批2019年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另外,我院的《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处方》等多门专业课程正积极建设和申报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020上半年,我院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在线开放课程,共申报了5门,分别是:《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田径普修》、《运动生理学》、《足球普修》、《健美操普修》,经过疫情期间的不断完善,本院网络在线课程建设工作不断完善,争取1-2年内立项2-3门省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

3.3教材建设

教材选用质量评价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运动康复专业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为适应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整合,根据《长沙医学院教材选用评价制度》,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制定了符合运动康复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建设计划及选用评价制度。在教材选用方面,主要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材,其中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使用比例达95%,以保证本专业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这些教材大体上能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且具有一定的特色,能适应培养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教材评价方面,主要包括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从内容质量(包括教学水平、科学水平、思想水平、文图水平)、编制质量、印刷质量以及风格特色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必修课教材评价的优良率达98%,所选用的教材均能符合课程的教学要求,在难度、先进性和完整性等各方面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我院根据学校教材建设相关文件精神,成立了体育健康学院教材编写小组,要求小组成员不断探究教学改革,并形成理论先后与其他高校专家主编或参编大学公共体育课教材四部:其中,黄文武、刘善国主编《大学体育与健康》于2016年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刘善国等主编,曾霞、魏建新等参编的《大学体育与健康》于201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刘善国等副主编,杨芳艳、王序九等参编的《现代大学体育教程》于2016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曾霞等参编《体育》第六版于201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其中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育与健康》已被我校和多所高校作为公共体育大学体育课教材,学生反响较好,特别是植入书中朗朗上口的技战术学习口诀,深受学生喜欢,本书先后印刷近二十万册。在未来的5年时间里,我院杨芳艳、张紫茵老师将牵头编写中国传统养生功法课程的自编教材;宋子玉老师将牵头编写运动损伤防护与康复训练的自编教材;同时,我院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及特色,正着手编写课程《大学体育与健康》的自编教材。

3.4实践教学

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核心环节。运动康复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岗位需求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目前,运动康复学专业共开出实验(实训)课37门,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课包括《运动损伤学》、《康复功能评定学》、《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语言治疗学》等在康复技能实训中心开设;《针灸学》和《推拿学》实验课在中医学院的针灸推拿技能实训中心开展;《运动解剖学》实验课在解剖实验室授课;《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在生化实验室授课;《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实训课在体育馆体能训练室授课。所有实验项目共计157个,其中基础性实验78个,综合性实验74个,设计性实验5个。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实验项目开出率为100%。实验教学组织规范有序,教学过程受任课教师、康复技能实训中心负责人和学院主管副院长的三重管理。

康复技能实训中心由体育健康学院和临床学院康复治疗专业共建,始于201712月,正式上课是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截止目前,已为运动康复专业2016级、2017级、2018级、2019级;康复治疗专业2015级、2016级、2017级;临床医学定向班2014级和2015级学生开设相关专业实验课程,其中包括内外科疾病康复、临床康复工程学、康复心理学、肌肉骨骼康复学、康复功能评定学、作业治疗学、神经康复学、生物力学、物理治疗学、社区康复学、语言治疗学、体适能理论与训练、运动损伤学以及专业技能强化等20余门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共计237个,其中研究性实验97个,综合性实验135个,设计性实验5个;比例为19:27:1

当前康复技能实训中心实验室定期开放,主要为院系学生开展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目前我院已有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6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项,大学生德育课题1项。实验室主要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场地以及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相关实验器材。

3.5教学改革

大学体育课程基于长时间的教学管理经验积累,在2016年提出了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三自主、五环节、一深化模式。三自主是指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时间、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打破原有行政班级的限制,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上课,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兴趣。 五环节是指体质健康测试、面授、自主学习、竞赛和考核,重点增设学生自主练习和体育竞赛的内容。一深化是指深化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教学内容,贴近学习、生活实际,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近三年,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从原来主要着力于体育项目的优化和创新,慢慢向学科交叉和体医融合转变,杨芳艳老师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了导引养生功十二法项目,培养了学生结合中医经络知识,运用体疗手段防病、治病的能力,增进了学生的健康;20194月,我院申报了《大学体育》在线开放课程,疫情期间基本建设完成与《大学体育》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在线理论教学课程,弥补了当前《大学体育》课程重运动技术教学轻体育健康知识教学的缺陷改善了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改进了体医融合教学内容不系统,不规范,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不足之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运动健康促进的理论知识,包括健康与体适能、运动的益处与风险、体质健康测评、平衡膳食与运动营养、运动与慢病防治、体适能训练、运动损伤防护与处理、运动处方设计等8个专题。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包括运动项目起源与发展、运动项目的健身原理与特点、运动项目欣赏和运动项目基本规则等,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太极拳、传统养生功法等9个专题。该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体医融合思维,具备运动健康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医学人才。

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学改革以课堂教与学的改革为立足点,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生长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探索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在《体育项目健身原理与实践》、《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等课程中开展了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PBL教学等方法改革;在《体适能理论与训练》、《体育科研方法》等课程中开展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主持的三项教学改革课题获得校级立项,两项课程获得省教改课题立项。

宋子玉老师积极探索《体育项目健身原理与实践》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运用超星学习通作为在线教学平台,配以草料二维码、3Dbody等辅助教学软件,建设了一套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该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主要解决了三大问题:其一,课前学习自主化、碎片化。课程所有教学资料均导入该平台,学生利用移动端的学习通软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还可以在学习通自带的资源库中查询资料。其二,师生交流便捷化。超星学习通也像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一样,可以建立聊天群组、讨论组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与老师、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这种交流比起现实环境中的交流更加便捷,也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交流习惯。其三,学习评价便利化。学习通会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观看微课视频的进度、完成作业题、测验的结果等,这些数据可以快速自动生成,帮助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翻转课堂教学提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该教师负责的《运动损伤学》课程在2019年长沙医学院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第二名,并代表学校参加湖南省高校课堂教学竞赛。

杨芳艳老师在《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三)》的课程中采用了PBL教学法,针对十二法的特点,教学中采取了以问题导入的方式,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分析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收集资料、讨论探究、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课程的教学评价是多元化的,从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学习态度的转变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在2019年荣获长沙医学院年度优秀课程,并立项湖南省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在2019年长沙医学院信息化教学竞赛中杨芳艳老师获得第一名,并推荐代表学校参加湖南省高校信息化教学竞赛。

3.6创新创业教育

体育健康学院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制度基础,组织开展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具体做法是每4-5名学生安排一名指导老师,从大一入学开始,导师就深度介入学生的培养过程,尤其是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课题研究、德育课题研究、创业项目申报和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等方面细致指导。2016年至今,运动康复专业已经形成分别由唐利花、宋子玉、杨芳艳、卢锦华、边应和莫阳老师牵头的6个学生课题小组,在创新和德育课题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不少成果。共向学校提交创新与德育课题申报书30多项,其中11项获得立项,包括2个国家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个校级大学生德育实践课题和7个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7-2019年,我院先后组织了三次相惜相守暑期三下乡活动,分别赴郴州、湘西、娄底等地开展义诊和支教,受到了当地民众的一致好评。本专业大多数学生加入了校内20多个学生社团,在社团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如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科技服务及各种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另外,学院通过与长沙市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合作,承接了长沙国际马拉松赛、望城国际铁人三项赛、橘子洲迷你马拉松赛等多项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任务,在2016-2019四年时间里,组织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共计230多人次参与这些赛事的运动防护与康复服务工作,覆盖了全体学生的85%以上,极大的提升了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

4.专业培养能力

4.1培养目标

运动康复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类中的特设专业,是为弥补我国健身康复人才缺口而设立。本专业具有较强的体育特色,着眼于运动促进健康,通过康复医学理论与体育运动训练相结合的原理和方法,对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是新兴的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融合的前沿学科。我校运动康复本科专业于20163月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设置(湘教通〔2016138号),20168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是湖南省内第二个开办运动康复本科专业的高校。至今运动康复专业已招收五届学生,其中第一届41名本科生20206月毕业,截止到2020831日,我院现有在校学生人。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 运动康复专业在校本科生数量统计表

年级

2017

2018

2019

合计

在校人数

57

88

53

198

运动康复专业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较扎实的运动人体科学与康复医学知识,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体育医疗技法以及运动损伤防护技能,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能在运动康复专门机构、健身俱乐部、专业运动队、医院、疗养院、体育科研所等部门,从事运动康复治疗、运动损伤防护、健康促进和体能训练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个性发展四个方面制定培养目标。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要求: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热爱康复与体育事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4)树立终身学习观,具有积极向上和敬业进取的精神。(5)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6)在职业活动中尊重患者的隐私,重视患者及家属的个人信仰、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7)具有同理心与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善于与病人、家属、同事等沟通,相互学习。(8)基本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能够运用医学和体育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要求:1)掌握本专业必备的运动科学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2)掌握本专业必备的运动损伤防治及运动促进的基础理论知识(如运动损伤学、体适能理论与训练、体能训练理论、运动训练学等)。(3)掌握康复评定学、物理因子治疗、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理论知识。(4)掌握肌肉骨骼康复学、内外科疾病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的基础知识。(5)掌握中医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如中医学基础、针灸学、推拿学、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等)。(6)掌握运动营养和运动心理的基础理论知识。(7)熟悉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法规。(8)了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9)了解运动康复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技能目标要求:1)掌握康复评定技术:包括实施的步骤、内容与质量要求及方法。(2)掌握理疗技术:包括直流电及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光疗法,超声波疗法,磁场疗法,传导热疗法与冷疗法等。(3)掌握运动康复技术:包括被动活动技术,关节松动技术、体位转移技术、软组织牵张技术等,能够指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训练、步行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及各种医疗体操训练。(4)掌握作业治疗技术:包括作业能力的评定,手功能的评定与训练技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技术,感知觉功能与认知功能的训练技术,辅助用具的使用技术,文体锻炼或休闲娱乐活动技能。(5)掌握中医传统治疗技术:包括基本的推拿手法、针灸疗法及拔火罐操作技术。(6)掌握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和热门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能够带领并指导患者、普通民众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保健。(7)掌握运动伤害防护技术和身体功能训练技术,能够指导运动员和体育锻炼者预防运动损伤、恢复运动功能以及提高运动能力。(8)能够综合运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以及运动疗法处理肌肉骨骼损伤、慢性疾病和神经病损的康复。(9)具备基本的英语口语能力,能适应与外籍康复师、教练员等协同工作。(10)具有检索和综述专业文献和跟踪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具有学位论文写作的能力。

个性发展目标要求:1)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强的行动力。(2)具有创业意识,具备创业认知能力、专业职业能力、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3)具有强健的体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4)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从20199开始招生工作,并招收第一批学生73人。该专业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向是中小学教师。

体育教育专业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悉我国现行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体育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及体育教学、科研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指导群众体育活动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个性发展四个方面制定培养目标。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要求: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4)树立终身学习观,具有积极向上和敬业进取的精神。(5)尊重同事和其他教育行业从业人员,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6)具有同理心与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善于与学生、家长、同事等沟通,相互学习。(7)基本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能够运用体育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要求:1)掌握本专业必备的教育学基本理论。(2)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3)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4)掌握体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功能,熟悉体育的社会现象及规律。(5)掌握与运动行为密切相关的人体科学基础知识。(6)掌握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的基础知识。(7)掌握科学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知识。(8)掌握体质健康评价与促进、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的理论知识。(9)熟悉国家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法规。(10)了解体育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技能目标要求:1)掌握体育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技能。(2)掌握组织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群众体育活动的技能。(3)掌握组织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技能。(4)掌握体育竞赛的组织、裁判和编排技能。(5)掌握身体训练和运动损伤防护技术,能够指导他人健身、预防运动损伤以及处理常见的急性损伤。(6)基本掌握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武术、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健美操等多个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普修),熟练掌握其中1-2项专业技能(专修),具备开展该项目教学、课余训练和竞赛的能力。(7)具备体育教学研究、反思和改进的能力。(8)熟悉一门外语,具备基本的英语口语能力。(9)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10)具有检索和综述专业文献和跟踪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具有学位论文写作的能力。

个性发展目标要求:1)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强的行动力。(2)具有创业意识,具备创业认知能力、专业能力、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3)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坚定,抗挫折的能力强。(4)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5)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

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以湖南地区乃至全国大健康产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为导向,结合学校立足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在广泛争取行业专家、师生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校运动康复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包含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技能和个性发展四个维度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以及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相吻合,能够引领运动康复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2教学条件

截止到2020831日,体育健康学院拥有教师26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人,占教师总数的16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9人,占教师总数的73 %5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25人,占教师总数的96%

通过整合学校教师资源,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担任我院运动康复专业课程的教师共有教师4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讲师21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46%。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有37人,比例为77%35岁以下青年教师14人,其中79%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运动康复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比较充足,包括湘雅一医院康复科、湘雅二医院康复科、湘雅三医院康复科、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常德第四医院、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湘潭市中心医院、北京亚超力运动医学中心、三真康复医院、湖南乐动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和湖南泰禹运动康复中心,其中排前的8家单位接受我校2016级运动康复班学生开展毕业实习,湖南乐动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和湖南泰禹运动康复中心则为运动康复专业见习基地,近四年来接收30多名运动康复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开展周末和寒暑假专业见习活动。目前各实习基地运行良好,管理完善,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体育教育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属于从零开始的开拓性工作,目前还在调研和筹划阶段。

4.3人才培养

院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为依据,以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拓展课四大模块构建了运动康复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前三个模块包含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拓展课模块包含课外研学活动。运动康复专业2018年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总学分要求为182,其中必修课程42门,共147学分,选修课程26门,共35学分。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要求179学生,其中必修47门,共计143学分。

截止20205月,运动康复专业共有14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面向校内建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并上线运行,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一定规模,并能较好地服务于翻转教学、PBL教学、项目研讨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以及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等教学APP能够为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稳定、可靠的学习环境,支持教师在线上开展录播或直播授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测验、小组研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宋子玉老师建设的SPOC《篮球项目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训练》及其信息化教学成果在2018年获得湖南省高校信息化教学竞赛三等奖;杨芳艳、曾霞、张紫茵老师在《中国传统养生功法》课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该课程获批2019年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另有《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处方》等多门专业课程正在积极建设和申报立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

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学分之比为1:1,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实践课、毕业实习以及课外研学。实验课包括康复功能评定实验、物理治疗实验、作业治疗实验、语言治疗实验、肌肉骨骼康复实验、神经康复实验、内外科疾患康复实验、针灸学实验、推拿学实验、运动损伤学实验、运动处方实验、运动贴扎实验等;实践课包括体能训练实践、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实践、体育项目实践以及实习前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等。实验与实践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接受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掌握运动康复治疗技术与原理,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运动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时长为24周,考虑到运动康复专业社会需求及就业岗位的多元性,将学生实习期间的实践能力培养分为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在医院康复科从事运动康复治疗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主要涉及肌肉骨骼康复、神经康复、心肺康复、理疗、手法治疗、中医传统康复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实习内容与实习大纲紧密契合,确保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均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为毕业后在医院担任康复治疗师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在运动队或运动康复专门机构从事运动康复、体能训练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主要涉及肌骨康复、运动防护、体能康复训练、理疗、客户健康管理、运动康复课程开发与项目运营等多方面的实践训练,为毕业后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运动队和运动康复私人诊所、运动健康管理公司等大健康行业就业奠定基础。课外研学主要包括第二职业技能培训、社会调查、学术讲座、德育和创新创业研究实践、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等内容,作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拓展模块,以选修形式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研学能力及综合素养。

5.质量保障体系

5.1.日常教学管理

严格按照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认真开展开学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检查,每周召开教学例会,发现问题并反馈整改意见,保证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授课,教学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教研室组织集体备课,要求各授课老师做好每一堂课的备课和课堂讲授,课堂教学内容紧凑有序,课间休息的时间要组织学生相互间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安排好课后作业,回答好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认真组织控制好期末的考试,从备课到考试,教师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

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各教研室负责修订完善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规定。要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到人,把严格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的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的质量提起来。

由教研室牵头制定并实施两查一处理制度,即:每天查教师上课情况、查学生迟到、旷课情况,每周进行一次总结处理。责任单位体育教育教研室、运动康复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及副主任学工办副书记主管教学副院长、院系教学督导小组。

5.2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5.2.1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专业教育标准的情况

全面执行《长沙医学院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要求授课教师做好每一堂课的备课和课堂讲授,课间休息时多与学生交流,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严格执行《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对18级、19级学生、20级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按时上报数据,18级,19级学生体质达标率达87.83%

5.2.2考教分离,重视形成性评价

根据教务处考教分离的政策要求,我部期末考试严格执行交叉监考,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了教学的效果。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主要采用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多途径评价方式进行。

教学质量外部评价采用校级、院级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务处教学督导评价等多评价机制,同时广泛吸收社会的评价,以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评价、全面性评价和全员性评价。其中全过程评价是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对教学工作各环节进行全过程评价;全员性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既有教学管理部门,又有同行、同事和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实施全面评价,构建了基于多元主体的全员教学质量评价网络体系。

5.3质量监控

我部制定了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并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其它教授任督导的督导检查小组,认真开展教学检查工作,严格制订和执行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下达教学任务,组织实施教学,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检查,定期检查教学工作,按照学校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与检查,实行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三级听课制度以及师生评教制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监控和评估,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5.4质量信息及利用

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积极配合教务处上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把常态监控的信息和自我评估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相关教师,及时改进工作。根据学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撰写实施方案的要求,教研室组织安排了专门人员撰写本系年度质量报告,并准备在学院网站上发布。

5.5质量改进

针对质量监控、质量分析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全体教研室人员进行资源整合和梳理,针对问题讨论、研究问题出现的缘由,制定好切实可行的纠正方案,坚决面对现实,该改进的改进、该引进的引进、该淘汰的淘汰,达到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并对纠正与改进的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跟踪监控,做到与时俱进。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做好要做好预判工作,对改进、纠正后的措施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切实可行的预防干预措施。

6.学生学习效果

体育健康学院自成立以来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现在校人数已经达到552人。通过对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等相关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学习满意度不断提高,高达96%

2016级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是我院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人数41人。通过成绩考核、教育教学实习、科学严谨的毕业论文写作等途径,41名学生顺利毕并获得毕业证、学位证。毕业生中有2人考取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1人光荣入伍,其余38名同学顺利就业就业,实现就业率100%。学生就业的主要单位为湖南省体育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湖南省乐动康复公司及省内相关医院。通过对相关就业单位进行调查,对我院毕业生持肯定态度。

由于我院专业办学起步较晚,暂时只有一届毕业生,学生刚步入社会,毕业生的社会成就相对较少。随着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对于自身健康水平意识的提高,相信我院培养的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发挥较大的促进作用。

7.特色发展

7.1坚持实施导师制,追求教学相长

导师制最早由英国教育家于14世纪末提出,到17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这种制度,1872年,哈佛大学实施选课制和学分制,并将导师制首次引入到本科生培养中,获益匪浅,带动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各国高校中的推广和发展。导师制的教育原则是因材施教。要求老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都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体育健康学院从2016年开始执行导师制,利用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这段时间,对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学习规划进行摸底,再结合学生的自主选择意愿合理配置专业对口、教学特长相符的老师,对学生未来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针对性指导。学院每学期收集反馈意见,对教师指导有方,学生反馈效果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重点也放在因材施教上,引导教师将自身工作与学生培养相结合,比如各个校运动代表队的教练员主动培养自己所指导的学生做运动员或担任助教,起到既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又提高教师带教能力的作用。擅长做科研或创业的老师则带领自己的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德育课题、暑期三下乡和创业项目等活动,在这些项目与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既满足了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又锻炼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壮大了科研团队。在课程教学方面深耕细作的老师则带领自己的学生参与课程建设和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有益于学科发展。总之,导师制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专项对口,兴趣相投的基础上,发挥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带教及管理,强调导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合与教育机会,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施行全过程的教育与指导。要求导师在课堂教学内外都与学生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创造性发展,鼓励学生多带着问题学习,多带着探索精神去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四年探索,尽管导师制在保障机制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但总体上还是起到了显著效果:(1)训练队方面:羽毛球队、游泳队、啦啦操队、男子篮球队、传统养生功法队等多支队伍的教练员带领自己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管理校运动队训练,取得运动队成绩与学生专业能力双双提高的良好效果。(2)创新创业方面,在导师制的带动作用下,我院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成效显著,学生主持的大学生创新课题获得立项3项,校级立项8项,德育课题校级立项3项。(3)课程建设与学科竞赛方面:2019年,我院组织2016级运动康复专业四名学生首次参加2019年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其中谢辉同学获得个人二等奖,唐圣鑫、刘艳波、姚娟三位同学分别获得个人优胜奖。该奖项是运动康复专业含金量最高的国家级奖项,充分肯定了我院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我院2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和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都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参与。通过导师制实现的因材施教,切实的提高了我院的学生管理效率和教师带教水平,达成了教学相长、师生双赢。

7.2推广大健康理念,稳步推进体医融合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疾病的前期预防和后期康复需求日趋迫切,大健康的理念亟需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得到推广。我校医学教育肩负着为基层、农村、社区医药卫生行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卫生人才的特殊使命。我院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教育方针,结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确立了在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稳步推进体医融合,的思想与实施路径:(1)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凸显体医融合特色,成果造福全校所有学生。我院从2014年左右开始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其教学目标强调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并且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大学体育课程,有意识的指导他人开展体育运动,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通过选修《运动处方》课程,成为能够开具运动处方的复合型人才。(2)运动康复专业教学注重体医融合,培养实用型人才。运动康复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从体医融合的角度出发,不仅给学生开设康复专业技能课,还开设了运动健康促进课和运动疗法课,如《中国传统养生功法》、《运动处方》、《瑜伽养生》等课程专门针对慢性疾病,教授运动干预疾病、运动促进健康的方法;《体育项目健身原理与实践》、《运动损伤学》、《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等课程针对运动损伤,教授预防与康复的实用知识与技能。(3)师资队伍学源结构多元化,促进教知识与背景学理念的体医融合。我院现有教师24人,其中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2人,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4人,体育专业背景的教师18人。在教研室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体医融合的策略,以实现专业互补,业务精进。

8. 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8.1需要解决的问题

8.1.1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突出表现为师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专业水平人才招不进来或留不住,自主培养机制缺乏经费和制度支撑。教师工作量考核政策出台不及时,不明确,各教学管理岗人员的工作量梯度设置不尽合理,指导毕业论文,开展学科竞赛训练等教学相关活动的工作量认定得不到解决,导致师资队伍人心不稳,教师的积极性受挫,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特别是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正规的教师教育培训,教学不够规范、教学经验积累不够,科研方向需要整合。

8.2.1实践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运动康复专业缺少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实践课程教学安排大多限于校内实验室,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实验内容对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有所欠缺;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探索需加快步伐。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不充裕,对教学质量有一定影响建议增设一座综合训练馆和一个风雨操场
8.3.1学科建设意识薄弱

从教学管理人员到一线教师,普遍重专业建设,轻学科建设,突出表现为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发挥不够,未形成固定的学科团队,研究方向凝练不足,科研促进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学科建设不能有效的支撑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无法实现凝聚资金、人才的功能。学科建设意识薄弱和基础条件差导致专业建设的的层次和水平受到制约,后劲缺乏。

8.2解决方案

8.2.1加大卓越人才引进力度,重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本专业师资力量与初期相比,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及整体素质已有较大提升。但是,目前专任师资队伍中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仍不足。为此,今后需要加大高水平、高学历的卓越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同时学院需加大自我培养力度,通过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激励制度,引导教师注重自身学历提升和专业进修,引导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到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来,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8.2.2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质量,以科研促教学
     尽管我们有一定数量的科研与教改课题,也产出了一批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但仍缺乏高质量的论文和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为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营造科研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进一步完善科研条件,加强院系与企业、与专业学会的科研合作,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8.2.3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金课”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理念引导,形成机制驱动。使教师理解“金课”建设的流程和技术要领,为建设“金课”组建教师团队,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支撑,形成全院良好的课程建设氛围。其次,要立足校本,努力开发出实用的“金课”教材和学材,让“金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程体系。第三,通过教学竞赛、公益讲座、校外教学交流、校企合作研学等多种途径为教师提供教学能力提升的平台,培养教师课堂教学展示能力和新媒体新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实现。第四,注重对打造“金课”实践的归纳、总结和提升,以形成具有我校运动康复专业特色的“金课”品牌,全面提升专业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