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建设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5-07 13:58   584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预防医学专业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肩负着培养高级应用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人才培养核心,被誉为公共卫生的基础。我校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为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于2006开始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招生,已连续招生16届,共招收学生超600余人,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在近些年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预防医学专业建设措施

1.1明确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全面设计培养方案

依据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公共卫生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疾病防治、健康促进等公共卫生相关领域的工作,从事公共卫生实践、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流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进人群健康的专业人才),紧密结合湖南省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对公卫人才需求的趋势,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优化培养方案,注重能力的培养,探索多样化、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课程体系建设的水平决定了高校课程和教学建设的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可引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各个高校的办学特色。各高校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该体系要重视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同时适当增加创新实践课程,突显高校办学的专业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务必要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和要点,反映本学科、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按照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革新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尤其是实验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采取引导式、问题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努力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加强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重点的现代教育手段建设和应用;尤其需要加强实践教学,革新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开发公共卫生监督特色课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特色课程、职业病防治特色课程、 营养与保健特色课程和健康教育特色课程,突出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在五大卫生中实效应用特色课程。

1.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从外校大力引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例如采用老带新、一对一传帮带的方式,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机构等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学习,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和省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研修和攻读学位,同时制定一系列的绩效奖励制度,奖励研修和攻读学位的教师,切实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上述措施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完善职称结构、加强教师梯队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科研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适应本专业的发展,目前已引进流行病学博士1人,环境卫生博士1人在谈

1.4 强化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基础条件的建设力度,各实验室应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更多的开放性实验室,鼓励、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和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努力促进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手段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推进专业实习、见习基地建设、增进与实习基地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卫生事业单位的联系,不断更新、增加新的实习基地。夯实现有实习基地建设,以现有实习基地为基础,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充分打造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操作培训与实验室开放一体化管理,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经验

2.1制订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本专业的国家质量标准,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该方案将卫检的基础理论知识融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中。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始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创新教育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2.2结合特色实验教学体系,体现专业特色

根据卫检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给公共卫生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合理地制订培养方案,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将预防医学专业与我校公共卫生预防实验中心进行有机融合,在实验教学队伍、仪器设备等方面实施融合共享。依托实验中心现有的抓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推新体系、新内容、新方法,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急能力的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和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拓展创新型、应急技术与案例分析实验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中突出:

(1)结合本专业的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启迪学生发散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与理解;

(2)不断增加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实验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项目;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切入点,将科研项目成果和科技社会服务经验运用于实验教学,让学生尽早加入教师项目组进行科研锻炼、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公共卫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虚实结合:卫检专业对大型贵重仪器依赖度较高,对于某些缺乏的大型贵重设备或数量较少的贵重设备,可先利用虚拟仿真设备进行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再进行实操训练,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大型精密设备的操作能力。

5)改革专业学科形成性考核方式和方法,在原有常规理论考试的基础上,丰富形成性评价内容,增加期中理论考试、实验操作、原始数据、实验报告、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等内容,全方位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

 2.3突出应用性实验教学

对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1-4学年理论与实践开设比例1:0.60;包括实习实践理论与实践之比达到1:1.1。其中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验实训课、临床技能实验(实训)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社区卫生服务实践(第1-3学年暑假)、实习前强化训练和课外研学等。借助学院实验中心整合预防医学专业不同学科教学资源,减少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开设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突出现代先进技术和学科前沿技术,教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早期感知将来毕业后工作的环境和业务内容。将有目的的调整验证性实验内容,安排多次到现场参观专业实践(例如:熟悉自来水厂的饮用水净化、过滤、消毒处理全过程;了解水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职业卫生问题以及如何防治;熟悉食品加工厂易污染环节及防治措施)。此外,对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整合,增设了临床技能实验(实训)课

2.4优化实习时间安排

为了便于学生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减少就业单位人才要求的差距,弥补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间的裂痕,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原有的两阶段实习由最终阶段实习取代,临床阶段实习时间为16周,专业实习时间28周,进行完临床实习之后马上进入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时间也根据疾控部门的工作特点,做了相应的调整,选择其工作任务最繁忙、培训机会较多的时间段进行。此外,专业实习包含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习4周,疾控中心环境卫生学、儿少卫生学、食品卫生学及流行病学等各相关专业科室22周,选科2周,专业实习由轮科与选科两种形式构成,既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各知识的实际应用,又突出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就业无缝对接。

2.5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我们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毕业设计,采取一对一导师制,新生提前选择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科研思维训练,专业导师指导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导师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前沿与进展,让学生充分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介绍文献检索和阅读技巧,让学生尽早加入教师课题组进行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开阔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文献检索、申报书撰写、项目的组织实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研能力训练。

(2)利用开放实验项目和实验中心的开放实验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技能竞赛和创新实验设计大赛。通过上述创新能力培养措施,不仅开拓了学生思维,增强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QQ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