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2-21 13:09   137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摘要:大学生作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其正面临着适应、学习、交友、就业等 多方面的压力,因此高质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


摘要:大学生作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其正面临着适应、学习、交友、就业等 多方面的压力,因此高质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 必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立德树人教育主旨,结 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探索如何以课程思政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思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 育人、全方位育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将心理健康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有 机融合,既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 ”的健康心态,助力大学 生心理成长;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善和恶、得和失等的关系,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大学生道德发展,最终形成协同效应,达到育心与育德的双重目标,帮助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有优势

(一)学科地位提高

2018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对新生开设心理 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 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2020年,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 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起被纳

入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六大教育 ”当中。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日益受到重视,深入挖掘其中的思 政元素,强化课程思政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需要。


(二)学生兴趣深厚

从唯学习论的高中过渡到个性自由发展的大学,大学生在不断丰富生活阅历 的同时,也面临了更多与父母相处、与同学交往、与老师沟通、与社会接触等方 面的矛盾和冲突。成人感让大学生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独自解决问题,但半成熟 性却又让他们在解除困境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学生非常渴望能够通过其他渠道学习和掌握应对冲突的方法和技巧,从而维持和提升个人的自尊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涵盖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压力、人格、心 理问题等多方面内容,授课过程中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帮助 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 展[3] 。步入大学接触到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之后,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对于这门 学科的浓厚兴趣,这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理念的践行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通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受教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合地进行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思想品德, 成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 生解决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方面的心理困扰和问题,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适应社会[4]。

如果学生的人格发展出现偏差,不能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这势必会 影响其正确三观的形成,导致其不能很好地认同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如果学 生的思想观念偏激、价值观扭曲,行为举止偏离当前道德规范要求,这势必会成 为学生人格塑造过程中的绊脚石,从而引发相应的人格障碍问题,必定不能拥有 良好的人格。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完成思想政 治课程的保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社会适应力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二者是一致的,都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困境

(一)学生重专业轻公共


尽管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日益提高,学生也对探索心理学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 兴趣。但目前来看,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仅是一门公共课,出于对公 共课程的刻板印象,部分学生认为此类课程不如专业课重要,无需花费大量时间 进行学习,因而课堂上时常出现“上甲课做乙事 ”的现象,学生不能很好地跟随老师思路,结合自身实际,领悟课程知识。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 融会贯通,这就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埋下了隐患,育心、育德、育人的最终目标无法真正落地。

(二)教师重理论轻实践

在构建高校“大思政 ”课程体系的背景之下,所有老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 思政建设当中,积极探索所授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教学内容上看,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蕴含大量思政元素,如“人际交往 ”一章倡导“推己及人、包 容友善 ”的思想;“人格培养 ”一章包含了“职业价值、家国情怀 ”等思政元素; “挫折应对 ”一章传达了“尊重生命、以人为本 ”的理念;“常见心理问题 ”一章包含了“健康中国、科学精神 ”等思政元素[5]。

思政元素丰富本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势所在,但部分教师在实施 课程思政的过程当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达,拼命想要将所有的思政元素都输 入到学生的脑子当中,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忽视了知识到实践的转化,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学习兴趣减退,思政效果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真正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课程要针对学生特点,结合课程目标,有的放矢地选取课程思政素材,对学生开展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

(三)课程欠缺专业针对性

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全校所有本、专科专业大一新 生,涵盖医学、医药卫生、管理学、体育教育、文学等多个专业。在课程正式实 施之前,教研室组织所有教师进行了集体备课,针对教学活动、教学案例内容进 行了集体研讨,整合了一套适用于各专业学生的通用教学方案与教学设计。虽然 保证了授课内容的高质量与标准化,能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共通性问题,但

不同专业学生在专业发展、学习适应、人际活动等方面有其特殊的专业需求。而当前课程设计的专业针对性较为欠缺,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引领不够充分,导致学 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大大消减,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专业工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受到阻碍,专业信仰与专业自信没有得到很好提升。

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不应片面追求授课内容的标准  化,通过灵活的“思政模块 ”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才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专业情怀,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探索的方向渠道

(一)建强教师 队伍 “ 主力军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一方面,要强化心理老师育人的思想自觉,引导教师准 确把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关系,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所蕴含 的思政育人价值,从而更有实效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人格培育与精神滋养。 另一方面,要提升心理老师育人的综合能力,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 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章节,深度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6]。

学校要强化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全体辅导员共同 参与的心理教师队伍,并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开展集体备课、组织 教学示范课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心理教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能力,力争做到思政有重点,学生受启发,成长有收获。

(二)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 ”

课程思政育人有效实施的基础在课程,课程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 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 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学习实效[6]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把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发展有机融合,注重学生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要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并通过集体备课不断打磨教学设计,丰富课程内涵,最终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



教学章节

授课要点

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预期成效





绪论

了解心理的定义和 内涵,熟悉心理健康标准,掌握心理问题的判断标准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途径和方法。

引入新冠疫情期间及复学 后全国出现过的心理问题引发 的心理危机事件;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视心理健康和心 理疏导问题,塑造自尊自信、理

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提升对自身心 理健康的重视度,并力所能及地关注其 他同学的心理健康

状况。





情绪与健康

掌握大学生的情绪 特征、情绪困扰的原因,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 模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中国古典文学中关于

情绪的典故,引导学生探索情绪产生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并

通过重点选取与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相关联的案例,引导大学生以

合理、科学的方式管理情绪。

坚定文化自信,让学生传承好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较高心理调适力

的人才。



大学生常见心

理问题及干预

介绍大学生常见的 心理问题及干预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流派 及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

理论和方法。

引入中国传统心理学理论 与治疗理论,实现爱国主义、文化品格教育相融合,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

信。

加强学生对中 国传统心理思想和 理论的认识,形成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

自豪感。




自我意识与心

理健康


了解自我意识的内 容与结构,掌握自我意识不良的完善途径,学会建

立健全的自我意识。

引入钟南山、屠呦呦、白宇鑫等案例,鼓励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潜心学习、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与中国梦相结

合,实现人生梦想。

培养学生自我 认识的能力,形成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 的需要、国家的发展规划相统一的爱国

主义精神。





新生适应与职

业生涯规划



了解大学新生可能 出现的一些适应不良的 问题,学会对大学五年做

一个良好的提前规划。

引入习近平主席重庆考察 期间对大学生的教导“立志要高,起步要低,重视实践,知行合一,端正择业观念,精准定位,在社会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引导学生结合专业所学进行职

业规划,培育专业自信。

帮助学生对大 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进行提前规划,引导学生对未来专业发 展有清楚认识,加强

对专业的热爱。







挫折应对与压

力管理


介绍大学生常见挫 折,帮助学生掌握排解压力和应对挫折的方法,提

高个人逆商。

介绍新冠疫情期间医护人 员逆风而行的感人故事、科学家们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信念,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增进

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培养学生高度 的职业认同感,并通过典型事迹的介绍 让培育学生爱国、敬业、不怕困难、勇于

探索的精神。



人际交往与心

理健康

介绍人际交往中的 心理效应及技巧,并结合病人心理让学生学习怎 样与病人交往,如何改善

医患沟通。

引入医患之间的感人案例,强调以病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增

强学生的责任担当。

培养医学生医 者仁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操 守和良好的医患沟

通能力。



人格发展与心

理健康


介绍人格的特征、类型,掌握健全人格的标准

和完善人格的途径。

引入周恩来、谭嗣同、林肯等名人案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突出强调青年人培育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思想 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危机干预与生

命教育

了解心理危机产生 的原因、表现,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强调危机干预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 思考、对医学生责任意识

的审视。

引入李文亮、王兵、冯效林等在新冠疫情期间为了人民的 生命和健康献出宝贵生命的烈 士事迹,让学生对敬畏生命、感恩回报、无私奉献等价值观产生

共鸣,提升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生命的意义,帮助医学生重新认识 医生的职业价值,培育学生的爱岗敬业

精神。




个体/团体心

理咨询

联合学校心理咨询 中心和各学院成长辅导 室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 普查,对普查中出现的问

题问题进行回访。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 康状况,学会寻求心理援助,调

节自身的心理状况。

对个人的心理 问题与背后的原因 有正确的认识,并通过咨询师引导,学会调节自身心理问题,

顺利度过危机期。

(三)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除理论知识的传授外,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认识自我、塑造人格、交往他人、应对挫折、调节情绪、解除危机的手段和方法,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 ”的健康心态,助力大学生心理成长。因此,高校心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使其从被动的“听 ”和“记 ”转变为主动的“说 ”和“思 ”,使学生由传统讲授式教学中的“局外人 ”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真正参与者和推动者[8]。

传统教学手段更注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限制 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于日常生活。基于此,心理教师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教学时,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启发式、融合 式、讨论式教学,并按照课程特点探索情境教学、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游戏互 动、榜样示范、心理测验、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多种教学手段。如 “人际交往 ”一章可利用情景教学,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人际矛 盾的化解方法;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还可通过医患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提前进 入医生角色,了解病人心理,学习医患沟通,提升职业操守。“常见心理问题 ” 一章可以以学习为中心任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等 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借助心理情景短剧,让学生自己查、 自己编、 自己演,既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又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和讨论,将思政内涵落到实处。“人格培养 ”一章可借助心理测验,帮助学生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性,同时通过榜样示范(新冠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逆风而行的感 人故事、科学家们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信念,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增进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蕴含大量思政 元素,是课程思政的有效抓手,也是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渠道。自课程思政理念 提出以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负责部门也根据国家政策指示努力 做出调整,改善以往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的局面,但总体来说效果还不够理想。 未来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并努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思政建设,加大 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推动课程实践产出,真正做到到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同向同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

41 号[EB/OL].(2018-07-06).

[3] 叶一舵.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的几点认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1(3):39

-41.

[4] 肖颖,葛桂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融合研究[J].商情,2020(43):186

-186.

[5] 毛淑芳,叶星.“知情意行 四维一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职

教发展研究,2022(02):104-108.

[6] 孟庆瑜,阴冬胜.发挥“主力军 ”“主战场 ”“主渠道 ”作用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

的放矢) [N]. 人民日报,2021-06-08(13).

[7] 李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途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

 
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QQ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