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11-24 22:14   979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4080

课程名称:免疫学检验

学    分:4.5学分     

总 学 时:76 学时

理论学时:34学时

实验学时:42 学时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

1.林逢春、石艳春 免疫学检验(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参考书目:

1.刘辉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系主要的专业课程,是应用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免疫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通过学习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及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疾病的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根据免疫学基本原理所设计的目前常用的以及一些新兴的免疫学检测或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操作要领、临床应用及其最新进展。其内容包括: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原及抗血清的制备技术,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抗原抗体反应动力学,酶标记免疫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生物素一亲和素标记技术,发光免疫技术,金标记技术等以及淋巴细胞分离及计数技术,淋巴细胞功能及吞噬细胞功能检测技术,细胞因子检测技术;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临床重要的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如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痒性疾病、免疫增生病及缺陷病、肿瘤及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免疫学原理、免疫诊断及防治的基本原则。

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及与免疫相关疾病的检测;熟悉常见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和免疫学诊断的临床意义:了解免疫学及临床免疫学的发展动态与进展。重点掌握免疫学技术原理、操作方法,临床重要的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难点是免疫学技术原理。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76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34,实验学时为42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1:1.2。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备注

免疫学检验概述

1

1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

1

抗原

1.5

1.5

抗体

2.5

2.5

补体系统

2

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

1

免疫应答

2

2

超敏反应

1

1

免疫学防治

0.5

0.5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5

1.5

抗原抗体反应

1

1

凝集反应

1

1

沉淀反应

1

1

免疫比浊分析

1

1

酶免疫分析技术

2

2

荧光免疫技术

1

1

流式细胞术

1.5

1.5

其他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3.5

3.5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功能检验技术

2

2

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学检测

1

1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学检测

1

1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1

1

免疫增值病及检验

1

1

器官移植及免疫学检验

1

1

肿瘤标志物检测

1

1

实验一 直接凝集实验

4

实验二 间接凝集试验

4

实验三 单向免疫扩散实验

4

实验四 双向免疫扩散实验

4

实验五 对流免疫电泳

4

实验六 中性粒细胞吞噬率与吞噬指数测定

4

实验七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4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备注

实验七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4

实验八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

实验九 荧光免疫技术

8

实验考试

2

总学时

76

34

42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和卫生表现考勤)


五、教学内容

  免疫学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免疫学检验的概念。

2.熟悉免疫学的分支和免疫学检验的内容。

3.了解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的进展。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的概念。

2.免疫学分支学科。

3.免疫学检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组成;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2.熟悉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结构;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

3.解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2.详细讲解淋巴细胞再循环。

3.一般介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抗原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与两种特性;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2.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的种类。

3.了解超抗原的基本概念。

[讲课时数]:1.5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抗原、半抗原的概念及基本特性;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分类。

2.详细讲解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超抗原、免疫佐剂与丝裂原的概念。

3.一般介绍超抗原的种类及生物学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抗体

[目的要求]

1.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

3.了解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讲课时数]:2.5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其他成分和水解片段;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2.详细讲解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3.一般介绍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方法及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补体

[目的要求]

1.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及组成;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MBL途径与旁路途径的异同;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2.熟悉补体经典途径、MBL途径与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

3.了解补体系统的命名;补体活化的调控。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补体系统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2.详细讲解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的激活过程;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3.一般介绍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目的要求]

1.掌握MHC的概念;经典的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的编码基因、分子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2.熟悉HLA复合体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

3.了解免疫功能相关基因;HLA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MHC的概念与多基因性;经典的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的编码基因、分子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2.免疫功能相关基因:补体成分相关基因、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以及炎症相关基因。

3.MHC的多态性,HLA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免疫应答

[目的要求]

1.掌握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 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效应Th1的功能;CTL细胞的效应功能。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2.熟悉免疫突触的概念;免疫突触的形成;T细胞应答的效应。B细胞对TI抗原的识别;B细胞应答的效应。

3.解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过程。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T细胞的活化;效应T细胞的功能。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2.详细讲解免疫突触的形成; T细胞应答的效应。B细胞对TI抗原的识别;B细胞应答的效应。

3.一般介绍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过程。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超敏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

2.熟悉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和参与的成分;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的种类、功能及防治原则。

3.解四型超敏反应的关系。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

2.详细讲解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和参与的成分;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的种类、功能及防治原则。

3.一般介绍四型超敏反应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免疫学防治

[目的要求]

1.掌握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概念、主要制剂;免疫治疗的概念。

2.熟悉疫苗的基本要求;计划免疫的含义; 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治疗的基本手段。

3.了解新型疫苗和新型佐剂:疫苗的应用;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讲课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预防(重点讲解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概念)。

2.免疫治疗(重点讲解免疫治疗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目的要求]

1.掌握佐剂的概念、作用机理及应用。

2.掌握抗血清的保存方法。

3.熟悉免疫原的制备纯化、纯化、鉴定(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

4.熟悉半抗原免疫原的制备(载体的选择、联接的方法、无羧基和氨基半抗原衍生物的制备)。

5.熟悉抗血清的制备(动物选择、免疫剂量、时间和途径、动物采血法、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

6.熟悉抗血清中抗体的纯化(单价特异性抗血清的制备、特异性IgG抗体的制备)。

[讲课时数] 1.5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原的制备。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半抗原的制备、佐剂的制备。

2.抗血清的制备。

3.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

4.抗血清中抗体的纯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抗原抗体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亲水胶体转为疏水性胶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力)。

2.掌握抗原体反应特点(特异性、按比例、可逆性)。

3.掌握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4.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4.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2.掌握直接反应、间接凝集反应(间接血凝试验、胶乳试验)及其应用(抗原的检测、抗体的检测)。

3.熟悉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抗球蛋白参血凝试验。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凝集反应的特点。

2.直接凝集反应。

3.间接凝集反应。

4.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5.抗球蛋白参与的血凝试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沉淀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单向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原理与方法。

2.熟悉液体内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掌握单向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熟悉对流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

3.了解免疫浊度法(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测定法)的原理。

4.掌握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电泳技术基本原理。

2.对流免疫电泳。

3.火箭免疫电泳。

4.免疫电泳。

5.免疫固定电泳的原理。

6.免疫电泳技术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免疫比浊分析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比浊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透射免疫比浊法。

2.散射免疫比浊法。

3.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

4.免疫胶乳比浊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酶免疫分析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酶免疫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2.掌握ELISA的基本原理、方法类型和操作步骤。

3.掌握ELISA的技术要点(试剂的制备)。

4.熟悉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斑点—ELISA、免疫印迹法、重组免疫结合试验)。

5.熟悉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2.均相酶免疫测定。

3.ELISA的原理和类型。

4.ELISA的技术特点。

5.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荧光免疫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荧光现象、荧光物质)。

2.熟悉荧光抗体技术(荧光抗体的制备、免疫荧光显微技术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3.了解荧光免疫测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

2.荧光抗体技术。

3.荧光免疫测定。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流式细胞仪的分析与分选原理及其参数与数据显示方式。

2.了解其样品制备及质量控制。

3.掌握其最常用的荧光标记物和标记方法。

4.熟练掌握流式细胞仪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讲课时数] 1.5学时

[教学内容]

1.流式细胞仪的分析与分选原理。

2.流式细胞仪的数据显示与分析。

3.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

4.流式细胞仪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其他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放射免疫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讲课时数] 3.5学时

[教学内容]

1.放射免疫技术。

2.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3.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4.免疫组化技术。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检验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概念及其分离方法(Ficoll分离液法)。

2.掌握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3.掌握淋巴细胞的保存和活力测定。

4.掌握T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特异性抗原、特异性受体)。

5.掌握T细胞功能的检测。

6.熟悉吞噬细胞的分离和收集。

7.熟悉B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表面抗原、细胞受体)。

8.熟悉B细胞功能的检测。

9.了解自然杀伤细胞的检测。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2.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3.T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4.T细胞功能的检测。

5.B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6.B细胞的功能检测。

7.免疫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变态反应的类型。

2.掌握皮肤试验(试验准备、试验类型及方法、结果判定及分析)。

3.掌握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组织固定免疫复合物)及检测的意义和应用。

4.熟悉血清IgE检测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5.了解其它因素测定。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变态反应的类型。

2.皮肤试验。

3.血清IgE的测定。

4.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5.其它因素测定。

6.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目的要求]

1.熟悉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及特征、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2.掌握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的检自身抗体检测。

3.了解其它免疫学检测。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病概述、发病机制、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2.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3.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的检自身抗体检测。

4.其它免疫学检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免疫缺陷性病及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检测方法。

3.熟悉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3.免疫缺陷病的检测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免疫增殖性病及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增殖病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免疫球蛋白病常用的检测方法(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免疫球蛋白的分类鉴定及其他检测方法)。

3.熟悉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的临庆免疫学特征。

4.熟悉常见的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5.了解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增殖病的概念及分类。

2.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3.常见的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4.免疫球蛋白病常用的检测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器官移植及免疫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2.掌握供者与受者的配合选择(移植物选择标准、HILA血清学定型试验、HLA细胞法分型试验、交叉配合试验)。

3.熟悉移植的类型、移植抗原、移植的结局及对策。

4.熟悉排斥反应的类型、排斥反应的机制和排斥反应的免疫检测。

5.了解移植物与受体预处理和免疫抑制措施。

6.了解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2.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机制。

3.供者与受者的组织配型。

4.排斥反应的免疫检测。

5.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肿瘤标志物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掌握肿瘤抗原的分类。

3.熟悉肿瘤的发生机制。

4.了解肿瘤标志物免疫测定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肿瘤的发生机制。

2.肿瘤抗原的分类。

3.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4.了解肿瘤标志物免疫测定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4070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检验

学    分:6.5学分

总 学 时:116学时

理论学时:48学时

实验学时:68学时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

1.甘晓玲、李剑平 微生物学检验(第4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

1.李凡、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刘运德、楼永良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检验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综合了临床医学、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院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医院内感染进行动态监控。


二、课程基本要求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两部分,前者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防治措施的学科。后者侧重于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性,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致病性以及人体的抗感染免疫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各类临床标本的采集方法、检验程序及常规检验方法。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116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48,实验学时为68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1:1.4。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备注

第一章 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检验

2

2

第二章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1

1

第三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

2

2

第四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4

4

第五章 细菌检验技术

5

5

第六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与耐药性

2

2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备注

第七章 需氧和厌氧球菌鉴定鉴定

3

3

第八章 革兰阴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鉴定

7

7

第九章 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鉴定

1

1

第十章 分支杆菌属、诺卡菌属、放线菌属鉴定

1

1

第十一章 厌氧菌鉴定

2

2

第十二章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鉴定

3

3

第十三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

0.5

0.5

第十四章 真菌的检验技术

0.5

0.5

第十五章 常见病原性真菌

1

1

第十六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

1

第十七章 病毒的检验技术

1

1

第十八章 常见病毒鉴定

8

8

第十九章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2

2

第二十章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1

1

实验1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4

4

实验2无菌技术

4

4

实验3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

4

4

实验4 细菌的鉴定方法

8

8

实验5血标本细菌学检验

8

8

实验6尿标本细菌学检验

8

8

实验7肠道标本细菌学检验

8

8

实验8生殖道标本细菌学检验

4

4

实验9脓汁标本细菌学检验

8

8

实验10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

4

4

实验11医院感染

4

4

实验技能考核

4

4

总学时

116

48

68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和卫生表现考勤)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有关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概念;

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

2.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3.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菌血症等基本概念;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的特点;

2.熟悉全身感染的常见类型及特点,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

3.了解抗感染免疫的特点;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作用。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的概念、分类及生理学意义,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2.细菌的致病机制:毒力与毒素(内外毒素的区别)、入侵的数量、入侵的途径;

3.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来源、感染的类型、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4.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特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监测;医院感染的控制;检验结果的评审与报告、检验后标本的处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BSL-2实验室安全操作技术规范;BSL-1、BSL-2在安全设备、个体防护方面的不同。

2.熟悉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等级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和处理;

3.了解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布局及设计和建造要求。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和防护措施;微生物危害评估;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管理;

2.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

3.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实验室准入要求,操作要求,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和处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1.细菌的测量单位、形态与结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组成及功能)、革兰染色的原理和意义、细菌L型。

2.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细菌的含义;

2.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3.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组成、G+、G细胞壁的结构特点、细胞壁功能、细菌L型的定义及其与临床上的某些慢性感染病之间的关系,特殊结构组成及每种结构的定义、功能。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其内容物(质粒、核蛋白体、胞质颗粒)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

4.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细菌检验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2.熟悉细菌的自动化培养检测技术;

3.了解细菌的其他鉴定技术。

[讲课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1.细菌染色与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方法及用途;

2.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培养基的种类及接种方法;常用生化试验方法;细菌L型的检查方法及其培养基的特点;

3.微生物自动培养系统、微生物鉴定与药敏的自动化与微型化;

4.细菌感染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与耐药性

[目的要求]

1.掌握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2.熟悉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3.了解常规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原则。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2.抗菌药物的选择、纸片扩散法、稀释法、E-test试验;

3.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耐药检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需氧和兼性厌氧球菌球菌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奈瑟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2.熟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奈瑟菌属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葡萄球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2.链球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3.肠球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4.奈瑟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奈瑟菌属的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革兰阴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肠杆菌科的共性及常见细菌的微生物检验;非发酵菌革兰阴性杆菌的共同特性;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临床意义;霍乱弧菌主要生物学特性;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苛养菌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2.熟悉: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意义;不动杆菌属和产碱杆菌属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临床意义;霍乱弧菌微生物常规检验程序和方法;

3.了解:莫拉菌属等其他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临床意义;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常规检验方法;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苛养菌的生物学特性。

[讲课时数]7学时

[教学内容]

1.肠杆菌科共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

2.埃希氏菌属: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3.沙门氏菌属: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4.志贺氏菌属: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5.克雷伯氏菌属: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6.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耶尔森菌属: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7.假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8.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的形态染色特点、检验特点;

9.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10.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11.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主要生物学特性和检验程序;

12.嗜血杆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验特点;

13.鲍特菌属、布鲁菌属、军团属、弯曲菌属螺杆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 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和产单核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2.熟悉白喉棒状杆菌异染颗粒的染色方法和鉴定;炭疽芽胞杆菌与蜡样芽胞杆菌的鉴别。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炭疽芽胞杆菌和产单核李斯特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2.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3.炭疽芽胞杆菌与蜡样芽胞杆菌的鉴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分枝杆菌属、诺卡菌属、放线菌属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抗酸染色的方法;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临床意义与特异性预防;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3.了解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诺卡菌属和放线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及免疫性。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特点、培养特点、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2.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3.诺卡菌属和放线菌属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章 厌氧菌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运送厌氧菌感染标本的常用方法,厌氧芽胞梭菌主要种类、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2.熟悉厌氧芽孢梭菌的临床意义;

3.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厌氧菌概述:概念、种类与分类、感染、培养特点;

2.厌氧芽胞杆菌:

(1)破伤风杆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2)产气荚膜杆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3)肉毒杆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4)艰难梭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3.无芽胞厌氧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二章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支原体的生化反应鉴别及微生物学检验,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2.熟悉支原体与细菌的L型的区别,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3.了解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梅毒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3.伯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奋森螺旋体:形态特点、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验;

4.支原体:主要种类及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与细菌L型的区别;主要病原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

5.衣原体: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结构、抵抗力;主要病原性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程序和方法;

6.立克次体: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与处理、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1.掌握菌丝、孢子的概念;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熟悉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区别;

3.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讲课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

1.真菌的分类;

2.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3.真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

4.真菌的抵抗力、变异、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四章 真菌检验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真菌的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和鉴定;

2.熟悉真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3.了解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讲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内容] 

1.各种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原则;

2.真菌染色与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方法及用途;

3.真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培养基的种类及接种方法;常用生化试验方法;

4.真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和实验动物的选择、接种途径与观察;

5.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药敏试验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五章 常见病原性真菌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浅部感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白色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2.熟悉深部感染真菌真菌的临床意义;

3.了解其他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小孢子菌属以及其他菌属的种类、临床意义、形态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

2.白色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和临床意义;

3.浅部感染真菌与深部感染真菌的区别;

4.其他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六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及病毒的分类;

2.基因组(genome),衣壳(capsid),壳粒(capsomere),包膜(envelope),刺突(spike),干扰现象(interference)的概念;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

3.病毒的复制过程;

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病毒的分类;

2.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3.病毒的结构:裸露病毒、包膜病毒;

4.病毒的化学组成级功能:(1)病毒核酸 (2)病毒蛋白质 (3)脂类和糖;

5.病毒的增殖:(1)病毒增殖( 2)病毒的异常增殖( 3)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6.病毒的抵抗力与控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七章 病毒检验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形态学检查;

2.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3.熟悉病毒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各种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原则,标本的运送与保存;

2.病毒的人工培养方法培养基的种类及接种培养方法;

3.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鉴定指标,病毒数量级病毒感染性测定;

4.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八章 常见病毒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肠道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各病毒的传播途径、临床检验和防治原则;

2.区别乙型肝炎病毒常见抗原抗体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3.五种肝炎病毒常用鉴定方法;

4.解释流感病毒变异和流行的关系;

5.了解朊粒的生物学特征。

[讲课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1.流行性感冒病毒: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检查;

2.风疹病毒、冠状病毒等: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3.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的复制,理化特性;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机制,临床特征;

5.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特点、微生物学检验;

6.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7.朊粒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11.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感染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九章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标本的采集、送检和处理原则;

2.掌握细菌学检验的基本程序;

3.掌握细菌学鉴定的方法。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各类临床标本的采集、送检方法和处理原则;

2.各类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的基本程序;

3.各类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鉴定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十章 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

[目的要求]

1.掌握检验前的质量保证;

2.掌握检验中的质量保证;

3.掌握检验后的质量保证。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检验申请、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2.检验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3.检验结果的评审与报告、检验后标本的处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3010

课程名称:临床检验基础(The Basic Clinical Laboratory Medicine)

学    分:6.5学分

总 学 时:116学时

理论学时:60学时

实验学时:56学时

先修课程: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

1.张纪云、龚道元 临床基础检验(5)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参考书目:

1.赵建宏、贾天军 临床检验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许文荣、林东红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龚道元、张纪云 临床检验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人体各种体液及细胞成分进行显微镜学、物理学、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以帮助临床得到有关疾病的全面诊断、疗效、病程监测和预后判断的资料,是一门集微观形态学和宏观理化检验于一体的系统检验学。

本教材的重点内容是临床上最常用、最基础的筛选项目。教学中要求重视基本理论,更强调基本技能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常用实验(血常规、尿常规、体液检测)手工操作的实验原理、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

2.熟悉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的实验原理、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各项检测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末捎采血、常用实验(血常规、尿常规、体液检测常规)的手工操作方法、正常血细胞、正常精子和脱落细胞的形态特征;

2.熟悉静脉采血、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的操作、尿液特殊化学检查、异常精子和肿瘤脱落细胞的形态特征、常用试剂的配制;

3.了解尿结石检查、胃液检查、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羊水检查、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针吸细胞学检查。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116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60,实验学时为56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1.07:1。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2

2

第一章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6

2

4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

30

10

20

第三章血液分析仪检验

2

2

第四章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

2

2

第五章尿液一般检验

32

24

8

第六章粪便检验

4

2

2

第七章体液检验

10

4

6

第八章脱落细胞学

28

12

16

总学时

116

60

56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60%,实验和平时成绩40%


五、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检验基础的概念和范围及要求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临床检验基础的现状和特点

2.临床检验基础的应用目的

3.学好临床检验基础的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学


第一章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的制作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毛细血管采血;抗凝剂的种类及选择;血涂片制作、瑞氏染色的原理、方法、

质量控制和方法学评价

2.熟悉静脉采血、真空采血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血液标本采集和抗凝剂的选择

(1)采血方法(静脉采血、毛细血管采血、真空采血)

(2)抗凝剂的选择(EDTA、草酸盐、肝素、枸櫞酸盐)

2.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推片、瑞氏染色、吉姆萨染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一节  红细胞检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压积测定、网织红细胞测定、

点彩红细胞计数、血沉测定的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形态

2.熟悉红细胞其他参数(红细胞平均指数、RDW)的概念、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

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3.了解红细胞压积微量法、血红蛋白测定其他方法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红细胞计数(原理、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2.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分子结构、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代谢、检测原理、方

法、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3.红细胞形态

4.红细胞压积测定(原理、方法、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5.红细胞平均指数(手工法原理、方法、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原理、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7.网织红细胞测定(原理、方法、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8.点彩红细胞计数(原理、方法、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9.血沉测定(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


第二节 白细胞检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形态检查的原理、

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2.熟悉白细胞计数考核评价,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3.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白细胞计数(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2.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4.白细胞形态检查(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血小板计数的原理、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血小板计数的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四节 血栓与止血常用筛选试验

[目的与要求]

1.了解血栓与止血常用筛选试验

[讲课时数]0学时

[教学内容]内容放到临床血液学讲授

[教学方法]自学


第五节 血型及交叉配血

放到输血与输血技术讲


第三章 血液分析检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血液分析仪各项参数的缩写、参考值、直方图概念

2.熟悉血液分析仪电临床应用、检测参数、方法学平价、血细胞直方图正常形态特点

及常见异常形态、临床应用

3.了解血液分析仪的进展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血液分析仪的原理(重点讲电临床应用,其次讲光散射法)

2.血液分析仪的参数和结果显示

3.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显微镜涂片复检规则

4.质量保证、仪器效准和性能评价

5.方法学平价

6.临床应用(检测参数临床意义、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中的应用、血小板直方图应用、

白细胞直方图应用、网织红细胞参数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标本采集及处理

2.熟悉尿液的生成,尿液检验目的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尿液的生成,尿液检验目的

2.尿标本采集

3.尿标本处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尿液一般检验

第一节 尿理学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液目视外观(尿量、颜色、透明度)检查、相对密(比密计法,折射仪)测

定法原理、质量控制、方法学平价

2.熟悉理学检查临床意义

3.了解尿渗量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尿量

2.颜色和透明度

3.尿对密测定

4.尿渗量测定

5.尿液气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节 尿液化学检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酸度测定、蛋白定性试验、尿糖定性试验、尿酮体检验Rothera改良法、尿胆红素,尿胆原定性试验、尿HCG检查的的原理、质量控制、方法学平价、临床意义

2.熟悉蛋白的组成、蛋白尿形成机制、尿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尿检查、亚硝酸盐、

乳糜和脂肪、BJP、肌红蛋白尿、检查的原理、质量控制、方法学平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了解尿微量清蛋白测定。尿蛋白电泳、尿β-2微球蛋白测定、Tamm-Horsfall蛋白测

定、α1-微球蛋白测定、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其它化学物质(免疫球蛋白、C3、尿酶、氨基酸、卟啉尿)测定的原理、质量控制、方法学平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1.尿酸度测定

2.尿蛋白检查   

3.尿糖检查确  

4.尿酮体检

5.尿胆红素检查  

6.尿胆原和尿胆素检查    

7.血红蛋白检查

8.亚硝酸盐检查   

9.白细胞酯酶检查    

10.维生素C检查

11.其他化学成分(HCG、乳糜和脂肪检查、BJP、微量清蛋白测定、肌红蛋白尿)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节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光学显微镜检查尿液有形成分的方法(标准定量计数板法、离心镜检)、方法学平价;一小时细胞排泄率试验的原理、方法、质量控制、方法学平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尿有形成分的形态(细胞、管型)

2.熟悉尿沉渣计数板法、尿有形成分染色法

3.了解尿液颗粒计数法、结晶的形态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检查的方法

2.检测原理

3.方法评价 

4.质量控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四节 尿分析仪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的参数及临床应用;方法评价

2.熟悉干化学尿液分析仪的原理、特点和局限性、质量控制

3.了解尿干化学分析仪的组成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原理、检测参数、方法评价、质量保证、临床应用)

2.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查(原理、检测参数、结果、方法评价、质量保证、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粪便检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大便检查标本收集及要求;一般性状检查;显微镜检查(有形成分、寄生虫卵的形态和意义);隐血试验的原理及方法学评价、临床意义;粪便检验质量保证

2.了解大便组成,其他有形成分、脂肪检查、胆色素检查、粪便分析工作站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粪便检查标本收集及处理     

2.粪便一般检查(量、色、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

3.粪便分析工作站              

4.粪便检验质量保证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体液检验

第一节 脑脑脊液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CSF一般性状检查;蛋白Pandy定性试验原理、葡萄糖测定、氯化物测定、显

微镜检查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熟悉酶学检查;常见脑、脑膜疾患的脑脊液改变,脑脊液蛋白、糖的方法学评价;

3.了解CSF形成及功能,CSF成分,CSF采集、酶和其他成分、病原学检查

4.[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和处理

2.一般检查

(1)理学检查(透明度、颜色、凝块、比重)

(2)化学检查(蛋白定性、蛋白定量、葡萄糖测定、氯化物测定、酶和其他成分)

(3)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病原体形态)

3.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节 浆膜腔积液检查

1.掌握浆膜腔积液一般性状检查(量、蛋白检查的原理、葡萄糖测定、显微镜检查的

方法、参考值、方法学评价、和临床意义)

2.熟悉酶学检查

3.了解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和处理

2.一般检查

(1)理学检查(量、透明度、颜色、比重、PH、凝固性)

(2)化学检查(蛋白定性、葡萄糖测定、脂质、酶和其他成分)

(3)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病原体形态、结晶)

3.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节 关节腔积液检查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关节腔积液检查

[讲课时数]0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和处理

2.一般检查(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

3.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思考题


第四节 精液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一般检查的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精子活率、精子活力与精子存活率的概念及诊断标准、质量控制

2.熟悉精子形态、精液标本采集

3.了解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与处理

2.一般检查(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方法评价、临床意义)

3.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五节 前列腺液检查

[目的与要求]

1.熟悉前列腺液理学检查及显微检查

2.了解前列腺液标本采集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与处理

2.一般检查(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方法评价、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六节 阴道分泌物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阴道分泌物一般性状检查、洁度检查、寄生虫检查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熟悉微生物检查、阴道菌群和线索细胞检查的形态、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3.了解阴道分泌物标本采集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与处理

2.一般检查(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方法评价、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七节 胃和十二指肠引流物检验

[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胃和十二指肠引流物检验

[讲课时数]0学时

[教学内容]

1.胃液检查             

2.十二指肠引流物检验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思考题


第八节 羊水检验(自学)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羊水检验的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0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与处理

2.一般检查(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方法评价、临床意义)

3.胎儿成熟度检查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思考题


第八章 脱落细胞学

第一节 脱落细胞学绪论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标本涂片、固定、染色技术、阅片方法、诊断与报告

2.熟悉脱落细胞临床应用评价、细胞病理学诊断质量保证

3.了解标本采集;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

2.标本涂片     

3.标本固定   

4.标本浓缩技术      

5.染色方法    

6.细胞病理学诊断   

7.细胞病理学诊断质量保证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节 脱落细胞总论(良)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正常脱落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上皮细胞和非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

2.       熟悉上皮细胞增生、再生、化生概念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       上皮细胞

2.       非上皮细胞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节 脱落细胞总论(恶)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良性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恶性肿瘤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鳞癌、腺癌、未分化癌形态特征)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良性肿瘤(定义和分类、细胞特征)    

2.恶性肿瘤(定义和分类、细胞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四节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目的与要求]

3.掌握阴道正常脱落细胞、炎症脱落细胞、宫颈癌脱落细胞的形态、脱落细胞学诊断五级分类标准

4.熟悉女性生殖道脱落细胞与卵巢功能的关系;阴道脱落细胞检查的临床应用

5.了解宫颈/阴道细胞诊断方式(TBS法)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正常生殖道细胞形态学(鳞状上皮、宫颈柱状上皮、宫内膜柱状上皮)  

2.良性病变细胞形态学(非炎症和反应性病变、女性生殖道炎症)  

3.恶性肿瘤细胞病理学(巴氏5级分类、TBS分类、鳞癌和腺癌细胞形态及癌前变形态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五节 浆膜腔液脱落细胞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制片、固定、各种上皮细胞形态特征、腺癌形态特征

2.熟悉标本采集与保存、鳞癌形态特征、非上皮细胞形态、恶性肿瘤细胞注意事项

3.了解其他恶性细胞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良性积液细胞形态学(间皮细胞、、巨噬细胞、血细胞、非恶性疾病伴积液)   

2.恶性积液细胞学检查(恶性细胞与疾病、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六节 痰液脱落细胞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标本采集与制片、鳞化及鳞化核异质概念;痰片中良性细胞、肺鳞癌细胞、腺

2.癌细胞、未分化癌细胞的形态特征

3.熟悉鳞化及鳞化核异质细胞形态特点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正常呼吸道细胞形态学(鳞状上皮、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巨噬细胞、白细胞、非上皮成分) 

2.良性病变细胞形态学(良性支气管上皮细胞异常、良性呼吸道上皮增生、鳞状上皮的良性病变、肺泡巨噬细胞异常) 

3.肺癌细胞病理学(支气管、肺转移癌)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1060

课程名称:血液学检验(Clinical of Hematology and Probation)

学    分:6.5学分

总 学 时:116学时

理论学时:60学时

实验学时:56学时

先修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实验医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

1.黄斌伦、杨晓斌 血液学检验(第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参考书目:

1.许文荣、王建中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候振江、杨晓斌 血液学检验(第4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候振江 血液学检验(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夏薇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1)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血液学检验设置在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及出血性疾病常见的病症、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正常及异常骨髓报告单的书写;掌握常见化学染色方法;

2.熟悉出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检验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正常与异常骨髓片的观察;

2.熟悉常见化学染色的配置。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116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60学时,实验学时为56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1.071。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绪论

2

2

 

第一篇 造血检验

2

10

12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二篇 红细胞疾病与检验

1 

16

12

 

第三篇 白细胞疾病与检验

16 

20

28

 

第四篇 血栓与止血性疾病检验

2 

12

4

 

总学时

116

60

56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实验报告与形态学考试及平时表现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60%,实验和平时成绩40%。


五、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血液学的目的、任务

2.熟悉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2.血液学与临床疾病、实验检验的关系

3.学习血液学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一篇 造血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造血、造血器官、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造血微环境、髓外造血、血细胞增殖、分化、发育、成熟的概念;胚胎期和出生后造血器官;造血干/祖细胞的特征和表面标志;血细胞的发育阶段和命名;血细胞发育演变一般规律;正向和负向造血调控因子;

2.正常血细胞形态特征及各细胞的鉴别特征,骨髓象检验的适应症及临床意义,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血细胞标记的选择和临床应用;铁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糖原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酯酶染色的操作方法及结果评价;骨髓活检的概念及临床应用;常见染色体异常核型描述及临床意义;分子杂交、PCR技术的原理;

3.正常骨髓象的特征和报告书写;血象与骨髓象检验的关系,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的分析与鉴别。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技术,血液分子生物学技术。造血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所列染色法的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常见血液病的骨髓活检特点;血细胞超微结构的概念、三种急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超微结构的主要特点;染色体非显带技术的染色体命名方法;分子生物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4.血象检验的重要性,正常骨髓细胞在外周血和骨髓的分布情况,正常骨髓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特点,骨髓活检的方法和意义;各染色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范围;骨髓活体的适应证;正常血细胞超微结构特点;染色体显带技术的原理及染色体命名方法;生物芯片技术;

5.熟悉骨髓基本结构;脾脏的结构和功能;造血微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造血干/祖细胞研究的临床意义;

6.胚胎期和出生后各期造血时间和特点;造血正向和负向调控因子的特征和造血调控作用。

[讲课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1.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2.血细胞的生长发育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

3.血细胞成熟的一般规律

4.造血的调控

5.细胞凋亡

6.粒细胞系统形态: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形态特点

7.红细胞系统形态: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形态特点

8.淋巴(浆)细胞系统形态: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形态特点。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形态特点

9.单核细胞系统形态: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形态特点

10.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苏丹黑B(SB)、糖原(PAS)、氯化醋酸AS-D萘酚酯酶(AS-DCE)、铁、碱性磷酸酶(NAP)和酸性磷酸酶(ACP)等染色原理、方法、注意事项,正常血细胞对化学染色的反应结果及临床意义。常用血细胞染色的评价

11.骨髓涂片检查: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涂片的制备和染色,骨髓涂片显微镜检验;骨髓象的分析;骨髓涂片报告的书写;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12.骨髓穿刺技术:骨髓穿刺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骨髓“干抽” 概念和发生“干抽”的原因。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篇 红细胞疾病与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红细胞寿命的测定;红细胞增生和破坏的规律,红细胞破坏后的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联系;铁、叶酸、B12及各种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2.贫血的定义和分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的特点及鉴别;

3.熟悉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红细胞衰老与消亡时红细胞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4.了解红细胞铁代谢、酶代谢及核苷酸代谢;

5.了解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异常血红蛋白病实验室检测。

[讲课时数] 16学时

[教学内容]

1.溶血的一般检验:红细胞寿命测定,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2.铁代谢检验:血清铁测定,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

3.叶酸、维生素B12的测定

4.红细胞膜缺陷检验

5.红细胞酶缺陷检验

6.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生化检测、骨髓象和骨髓铁染色。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7.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及鉴别

8.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急性与慢性再障的区别,再障危象的特征。与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鉴别

9.溶血性贫血概论:溶血性贫血定义和分类,实验室检查

10.血红蛋白病的检查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三篇 白细胞疾病与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白细胞中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功能检查;

2.掌握急性白血病的概念、FAB分型和MICM分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实验室特

点及其与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的区别;

3.熟悉淋巴细胞功能检查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4.白血病的WHO分型;白血病临床表现和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各种特殊类型白血病的特征;

5.了解白血病遗传学(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分型基础;常见白血病核型改变和融合基因检测的意义。

[讲课时数] 20学时

[教学内容]

1.白细胞功能检查

2.微量残留白血病检测

3.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概述:白血病分类,白血病分型,白血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免疫标记技术及其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4.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FAB分型和MICM分型特点;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的FAB分型和MICM分型特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此为自学内容)

5.其他淋巴细胞系统恶性肿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象、骨髓象特点和免疫学检验

6.骨髓增值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实验室检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骨髓纤维化、和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特点和免疫学检验

7.骨髓增值性肿瘤: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不典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浆细胞肿瘤,其他白细胞疾病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四篇 血栓与止血性疾病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血管壁的结构和血管壁的止血功能和血小板超微结构、功能;凝血因子的主要特性及分组;血液凝固、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的概念;凝血机制;抗血液凝固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常用凝血试验(CT、RT、APTT、PT、Fg)的原理、报告方式、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血小板活化,指标检测、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和相关补体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出血时间、束臂试验的临床意义;

3.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实验室检查程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分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鉴别和诊断标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血管性血友病的分类,血友病A 和B的遗传特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步骤;血友病A与血管性血友病的鉴别要点和检验结果;

4.熟悉血管舒缩的调控;凝血修正机制;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5.其他血管性紫癜的特点。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和分类;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的特点;

6.了解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检验结果的比较。

[讲课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1.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活性物质,血管舒缩的调控,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2.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小板形态和结构,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血小板功能:血小板黏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促疑活性、血块收缩功能、维护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3.血液凝固:凝血因子的主要特性及分组,血液凝固、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的概念;凝血机制的过程

4.抗凝系统:抗血液凝固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激活途径和功能

5.血管壁和粗恶官内皮细胞的检验:出血时间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6.血小板检查:血小板黏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和相关补体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检测,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

7.凝血因子检测: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因子XIII定性试验

8.抗凝系统检测:生理性抗凝蛋白检测;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

9.血栓与止血概论,形成机制

10.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

11.常见出血性疾病及检验:过敏性紫癜,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血友病述和实验室特点

12.常见血栓性疾病及检验: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前状态

13.抗血栓和溶栓治疗监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临床输血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1041

课程名称:临床输血学 (Clinical Transfusion Test)

学    分:1.5学分

总 学 时:20学时

理论学时:16学时           

实验学时:4学时

先修课程:生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教    材:

1.胡丽华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参考书目:

1.高峰 临床输血与检验(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高峰 输血与输血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输血是临床救治伤病员的重要治疗手段,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为保证安全输血,检验专业的学生,应系统学习输血与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检验医师,从事各级医院.血站的日常工作。

本大纲以胡丽华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学校规划教材《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为蓝本,根据我校制定的检验专业教学计划的学时数为依据而制定的,适用于我校检验专业本科(4年制)输血与输血技术的教学。

输血与输血技术教学大纲包括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 掌握红细胞血型系统的ABO血型系统;

2. 熟悉红细胞血型系统的Rh血型系统、临床输血、成分输血和输血不良反应;

3.了解其他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安全献血和输血管理、输血相关传染疾病、血液成分制备与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

(二)基本技能

1. 掌握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20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16学时,实验学时为4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41。具体安排如下: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6

2

4

二、Rh血型及系统

2

2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自学

第四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自学

第五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检测

自学

第六章 血小板血型

2

2

第七章 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自学

第八章 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自学

第九章 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备保存

自学

第十章 临床输血

2

2

第十一章 自体输血

自学

第十二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

2

第十三章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2

2

第十四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学

第十五章 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

自学

第十六章 输血管理

2

2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综述写作、实验采用实验报告评估方式

成绩构成:综述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30%。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输血学定义

2.了解输血发展史、主要领域、发展趋势和面临挑战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输血学定义

2.输血学发展史

3.现代输血的主要领域

4.输血发展趋势和挑战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血型概念、ABO血型分型抗原、抗体、亚型概念、A亚型特点;

2.熟悉ABO血型遗传,Rh血型及概念,命名原则;

3.了解ISBT分类与命名,其他血型系统。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ABO血型系统      

2.Rh系统      

3.其他血型系统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交叉配血及概念

2.熟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中常见错误剖析;Rh血型酶法鉴定,新生儿溶血病和成分输血概念。

3.了解标准血清制备,A1A2亚型鉴定。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ABO血型系统鉴定与交叉配血     

2.Rh系统血型鉴定     

3.其他亚型鉴定。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四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目的要求]

1.熟悉: HLA系统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HLA系统的基因.抗原结构和遗传特点                   

2.HLA系统医学应用和生物学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五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检测

[目的要求]

1.了解HLA系统检测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HLA血清学检测

2.HLA系统检测方法细胞学检测                     

3.HLA分子生物学检测

4.粒细胞抗原抗体检测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六章 血小板血型

[目的要求]

1.熟悉血小板血型抗原、血小板血型检测的临床应用、血小板同种抗体与输血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血小板血型抗原

2.血小板同种抗体与输血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七章 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血小板血型抗原和抗体检测方法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2.血小板血型检测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八章 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目的要求]

1. 了解临床输血治疗的主要技术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及置换术 

2.血液成分单采术   

3.细胞治疗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九章 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备保存

[目的要求]

1.熟悉全血的保存和运输及注意事项,血液的生理功能、全血的采集和性质.

2.了解血液细胞成分的制备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生理功能

2.全血

3.血液细胞成分的制备

4.血液非细胞成分的制备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十章 临床输血

[目的要求]

1. 掌握全血输血及成分输血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全血输血

2.红细胞输血

3.血小板输血

4.血浆输注

5.冷沉淀输注    

6.粒细胞输血

7.血浆蛋白制品输注

8.特殊输血治疗的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一章 自体输血

[目的要求]

1.熟悉自体输血的概念和意义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主要的自体输血类型

2.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十二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目的要求]

1.掌握新生儿溶血病的换血和输血

2.熟悉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症状和诊断

3.了解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和治疗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

2.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

3.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

4.预防和治疗    

5.新生儿溶血病的换血和输血.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三章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第一节 输血不良反应

[目的要求]

1.熟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

2.红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3.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

4.血浆蛋白相关的输血反应

5.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6.细菌性输血反应

7.其他输血反应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二节 输血传播疾病 

[目的要求]

2. 了解艾滋病、肝炎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 

2.输血相关的HIV感染/AIDS   

3.输血相关病毒性肝炎

4.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的其他疾病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四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的要求]

1.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机制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造血干细胞采集与处理

2.造血干细胞移植输血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十五章 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输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及质量控制办法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临床输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2.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控制过程及监控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十六章 输血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贮存和的基本要求

2.熟悉献血者的选择和采血的准备

3.了解输血质量管理、采血、献血者护理、献血后的生理恢复、医院输血科的功能和职责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安全献血

2.输血管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寄生虫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4090

课程名称:寄生虫学检验

学    分:2.5 学分    

总 学 时:50学时

理论学时:30学时

实验学时:20学时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病理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教    材:

1. 诸欣平、苏川  人体寄生虫学人体寄生虫学人体寄生虫学人  (9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参考书目:

1. 沈继龙、张进顺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诸欣平、苏川  人体寄生虫学(8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的一门专业课程,又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主要学习和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寄生虫病流行规律和防治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预防、控制和治疗寄生虫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基本要求

寄生虫学检验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人体寄生虫的发生、发展及传播环节和规律。寄生虫学是从生物学和动物学派生出来的。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们对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学习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寄生虫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及造成这些损害的原因,并通过实验室诊断查出寄生虫的感染,以便用有效地手段进行治疗。 在教学过程中间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本专业外文词汇,为培养学生逐步阅读外文书刊创造条件。适当介绍祖国医学对寄生虫和寄生虫病认识与贡献及国内外在寄生虫学与寄虫学病防治工作中的成就。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50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30,实验学时为20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3:2。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时数

实验(实践)学时

备注

总论

2

2

第八章 医学原虫学概论

2

2

第九章 叶足虫

3

2

1

第十章 鞭毛虫

3

2

1

第十一章 孢子虫

4

2

2

第十三章 吸虫

10

6

4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时数

实验(实践)学时

备注

第十四章 绦虫

10

6

4

第十五章 线虫

10

6

4

第十七章 医学节肢动物

2

2

标本考核

4

4

总计

50

30

20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机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成绩构成: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70%,形成性评价成绩所占总评成绩30%,其中实验报告占20%,实验操作20%,考勤和卫生占10%,实验考试成绩占50%。


五、教学内容

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寄生现象,宿主的种类,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

2.熟悉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3.了解寄生虫学定义和范畴及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寄生现象:共栖、共生、寄生的概念;寄生和宿主的概念;寄生虫的生活史,宿主的类别

2.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损伤、化学性损伤和抗原性刺激;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3.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防治原则

4.寄生虫病感染的诊断

5.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中的生物安全jishengchong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医学原虫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原虫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基本概念

2.掌握原虫的生活史类型、寄生生理特点、致病特点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原虫的形态特点

2.原虫的生活史类型

3.原虫的生理特征

4.原虫的致病

5.原虫的分类jishengchong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目的要求]

1. 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滋养体和包囊形态、生活史、致病和临床症状

2. 熟悉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原诊断和防治原则

3. 了解溶组织内阿米巴流行现状及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 溶组织內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

2. 生活史: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基本过程:包囊——滋养体——包囊;     感染期、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与致病关系

3. 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因素、致病特征和临床症状

临床分型: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

4. 实验诊断: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急、慢性病人和带虫者不同病原诊断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5. 流行和防治: 溶组织内阿米巴流行特点和防治原则jishengchong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 第三节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目的要求]

1.掌握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了解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内容]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耐格里属阿米巴和棘阿米巴)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特点、诊断、流行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第一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目的要求]

1. 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形态,生活史、致病特点

2. 熟悉杜氏利什曼原虫防治原则和病原诊断

3. 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流行现状、特点和影响的流行因素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 杜氏利什曼原虫形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前鞭毛体

2. 生活史:基本过程、感染阶段和感染方式、寄生部位

3. 致病: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4. 免疫:免疫消除性免疫

5. 实验诊断:骨髓穿剌、体外培养和动物接种

6. 流行与防治:分布、类型、感染途径和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目的要求]

1. 熟悉bshi兰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 了解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 兰氏贾第鞭毛虫形态与生活史:滋养体和包囊,生长发育基本过程,感染期和感染方式

2. 致病:带虫状态,致病作用和消化道症状

3. 实验诊断:直接涂片和碘染法,包囊浓集法

4. 流行与防治:分布、流行(机会致病)和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第四节 阴道毛滴虫

[目的要求]

1. 掌握阴道毛滴虫滋养体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 掌握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内容]

阴道毛滴虫滋养体形态、致病作用和致病、实验诊断、流行 ( 分布、因素 ) 和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疟原虫

[目的要求]

1. 掌握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 掌握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疟原虫的种类、形态 ( 间日、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特征,三种疟原虫鉴别要点,厚血膜中疟原虫鉴别,被寄生红细胞变化 ) 、生活史 ( 人体内的发育,配子体形成、蚊体内发育 ) 致病 ( 潜伏期、发作、再燃和复发、贫血、脾肿大、疟性肾病 ) 、实验诊断、流行 ( 分布、因素 ) 和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章 第二节 刚地弓形虫

[目的要求]

1. 掌握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 了解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 弓形虫速殖子(假包囊)、包囊和卵囊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和传播

2. 弓形虫的病原检查和免疫诊断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目的要求]

1. 熟悉bshi华支睾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 了解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华支睾吸虫的形态 ( 成虫、卵 ) 生活史 ( 寄生部位、卵排出途径、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感染期和方式 ) 、致病、实验诊断、流行 ( 分布、因素 ) 、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第三节 布氏姜片吸虫

[目的要求]

1.熟悉bshi布氏姜片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了解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布氏姜片吸虫种类、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第四节 卫氏并殖吸虫

[目的要求]

1.掌握卫氏并殖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掌握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掌握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点、生活史特点(宿主、寄生部位、排离方式)病原诊断

2.熟悉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特点、临床诊断及病原诊断

3.了解卫氏并殖吸虫的流行特点、影响流行的因素和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第五节 斯氏狸殖吸虫

[目的要求]

1.熟悉斯氏狸殖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了解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掌握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点、生活史特点(宿主、寄生部位、排离方式)病原诊断

2.熟悉斯氏狸殖吸虫的致病特点、临床诊断及病原诊断

3.了解斯氏狸殖吸虫的流行特点、影响流行的因素和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第六节 裂体吸虫

[目的要求]

1.掌握日本血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掌握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日本血吸虫 ( 血吸虫 ) :寄生人体血吸虫种类,形态 ( 成虫、卵 ) 、生活史 ( 寄生部位、卵排出途径、毛蚴、尾蚴特征、钉螺体内发育,感染期和方式、童虫移行 ) 。致病 ( 尾蚴、童虫、成虫、虫卵致病性、组织器官损害 ) ,实验诊断,流行,防治及我国血防成就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四章 第二节 曼氏迭宫绦虫

[目的要求]

1.掌握曼氏迭宫绦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掌握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形态特征:成虫,虫卵,裂头蚴

2.生活史要点:感染阶段和感染方式

3.致病特点:成虫的致病以及裂头蚴的致病

4.实验诊断要点

5.流行

6.防治要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四章 第四节 带绦虫

[目的要求]

1.掌握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成虫、头节、链体(幼节、成节、孕节)、囊尾蚴及虫卵的形态特征,两种带绦虫感染的病原检查,两种带绦虫的生活史特点和致病作用

2.了解带绦虫病的流行特点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四章 第九节 细粒棘球绦虫

[目的要求]

1.掌握细粒棘球绦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熟悉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细粒棘球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 ( 分布、因素 ) 、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四章 第十节 多房棘球绦虫

[目的要求]

1.掌握多房棘球绦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熟悉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多房棘球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 ( 分布、因素 ) 、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五章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

[目的要求]

1.掌握似蚓蛔线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熟悉流行因素,了解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似蚓蛔线虫形态(成虫特征、虫卵)、生活史(寄生部位、外界发育、感染期和方式、幼虫移行),致病(肠道损伤、并发症)、实验诊断、流行(分布、因素) 、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五章 第三节 十二指肠沟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目的要求]

1.掌握十二指肠沟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熟悉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种类、形态、生活史 ( 寄生部位、外界发育、感染期和方式、幼虫移行 ) 、致病 ( 幼虫致皮肤和肺损伤、成虫肠道损伤、贫血机理 ) 实验诊断、流行、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五章 第五节 毛首鞭形线虫

[目的要求]

1.熟悉毛首鞭形线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了解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毛首鞭形线虫种类、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五章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目的要求]

1.掌握蠕形住肠线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熟悉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蠕形住肠线虫种类、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五章 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

[目的要求]

1.掌握旋毛形线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

2.熟悉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旋毛形线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实验诊断、流行 ( 分布、因素 ) 和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七章 医学节肢动物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节肢动物形态特征,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危害;

2.熟悉医学节肢动物分类、防制原则

3.了解医学节肢动物生态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变态),生态,对人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传病的方式),防制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八章 昆虫纲

[目的要求]

1.掌握蚊、蝇的分类、生活史、生态、危害

2.熟悉白蛉、蚤、虱的生活史及危害

[讲课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1.蚊:形态、分类(鉴别三属蚊)、生活史、生态、危害

2.蝇:形态、生活史、生态、危害

3.其他昆虫:简介白蛉、蚤、虱(形态特点及传播疾病)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九章 蛛形纲

[目的要求]

1.掌握疥螨的形态、生活史、致病、防治

2.熟悉硬蜱、软蜱的形态、生活史、致病、防治

3.了解和自学内容:其他螨类:尘螨、粉螨、革螨、恙螨等

[讲课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简介硬蜱、软蜱(形态、生活史、生态及对人的危害)

第二节 

1.疥螨: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及防治

2.蠕形螨:种类、形态、实验诊断

3.其他螨类:简介尘螨、粉螨、革螨、恙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2060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检验

学    分:6学分

总 学 时:114学时   

理论学时:50学时

实验学时:64学时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要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材:

1.刘观昌、马少宁 生物化学检验(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参考书目:

1.府伟灵、徐克前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周新、府伟灵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查锡良 生物化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临床生物化学是化学、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应用学科。它是研究器官、组织、人体体液的化学组成和进行着的生物化学过程以及疾病、药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为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多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生物化学检验是将化学的原理和技术应用于生物体液成分的测定,为临床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并为监测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指标。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1)掌握心脏、肝胆、肾脏、妊娠及骨骼发育等的生物化学机制;

(2)掌握体液血浆蛋白质、糖、血浆脂蛋白、微量元素、维生素及红细胞等的代谢及生物化学组份变化,病理、生理基础以及生物化学诊断原理;

(3)掌握以物质分类(血浆蛋白质、糖、脂蛋白、微量元素、微生素、体液等)介绍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以器官(心脏、肝胆、肾、胃肠胰等)或组织损伤的疾病为主的临床生物化学以及包括诊断酶学,DM等诊断生物化学的某些专题知识。

2.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的基本技术

(1)掌握自动生化分析技术;

(2)掌握酶学分析技术;

(3)掌握电解质检测技术。

(二)基本技能

1.掌握常用临床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如:电泳技术、离心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及电化学分析技术等。熟悉标本的采集及管理,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方法选择与评价及诊断试剂盒的选择与评价。掌握全面质量控制及各类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特点,原理及其选用和实验参数设计。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114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50,实验学时为64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1:1.28。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知识

2

2

8

第三章 生物化学检验常用技术

3

3

4

第四章 自动生化分析技术

2

2

第五章 酶学分析技术

4

4

10

第六章 实验方法的选择与检测系统的评价验证

2

2

8

第七章 生物化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3

3

4

第八章 体液蛋白质检验

4

4

6

第九章 糖代谢紊乱检验

4

4

4

第十章 脂代谢紊乱检验

3

3

4

第十一章 体液电解质与微量元素检验

2

2

4

第十二章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紊乱

4

4

第十三章 肝胆疾病的检验

4

4

4

第十四章 肾功能及早期肾损伤检验

2

2

4

第十五章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4

4

第十八章 骨骼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3

3

4

第十九章 妊娠和新生儿的生物化学检验

2

2

总学时

114

50

64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平时成绩评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60%,实验和平时成绩40%。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2.熟悉临床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定义与范畴

2.临床生物化学学科的建立、主要进展和发展趋势

(1)学科的建立

(2)临床生物化学的主要进展

(3)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趋势

3.本书的主要内容与使用方法

(1)本书的编写思路

(2)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及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讲授


第二章 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知识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化学检验的项目与检验报告单的发放

2.掌握生物化学检验的标本采集、收检与处理

3.熟悉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4.了解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简介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 生物化学检验的项目与检验报告单的发放

(1)生物化学检验的项目

(2)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选择生物化学检验报告单的发放

2.生物化学检验的标本

(1)标本的采集

(2)标本的收检

(3)标本的处理

3.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生理因素的影响

(2)饮食和药物的影响

4.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简介

(1)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流程

(2)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与维护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及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讲授


第三章 生物化学检验常用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光谱分析技术的方法与应用

2.掌握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3.熟悉干化学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

4.掌握电泳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5.掌握基因扩增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 光谱分析技术

(1)吸收光谱分析法

(2)发射光谱分析法

(3)散射光谱分析法

2.电化学分析技术

(1)电位分析法

(2)电导分析法

(3)电容量分析法

3.干化学分析技术

(1)干化学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2)干化学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3)干化学分析技术的影响因素

4.电泳分析技术

(1)电泳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2)常用电泳分析技术及应用

(3)自动电泳分析技术及应用

5.基因扩增技术

(1)PCR反应基本原理

(2)荧光定量PCR基本原理

(3)PCR反应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及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讲授


第四章  自动生化分析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析方法类型及其特点,连续监测法的理论K值,双试剂的优点,生物化学分析仪的种类和设计原理;必选的分析参数,双波长测定的作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性能指标与应用评价。

2.熟悉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基本结构;备选的分析参数,测定过程的自动监测,校准方式和校准要求;影响分析仪分析速度的因素和分析仪性能指标。

3.了解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史。某些分析参数的特殊意义。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类型             

(1)连续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2)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3)分离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4)干化学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2.自动生物化学分析研究仪性能及评价   

(1)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                 

(2)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指标     

(3)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常用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结合临床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酶学分析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清酶学的基本知识

2.熟悉酶促反应动力学

3.掌握血清酶的种类

4.熟悉酶活性浓度的测定技术

5.了解酶的免疫化学测定

6.熟悉同工酶及其亚型测定

7.掌握临床常用血清酶、同工酶及亚型分析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

(1)酶的分类与特征

(2)同工酶的分类与特征

2.酶学测定技术

(1)酶活性测定的理论基础

(2)酶活性测定方法

(3)酶活性测定的条件优化

(4)影响酶活性测定的方法因素

(5)酶的质量测定

3.代谢物的酶法分析

(1)酶法分析的理论基础

(2)酶法分析的方法设计

4.同工酶检测

(1)按照理化性质不同进行检测

(2)按照其他性质不同进行检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及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讲授


第六章  实验方法的选择与检测系统的评价验证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选择

2.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方法学性能评价

3.熟悉溯源链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选择

(1)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分级

(2)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选择

2.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评价和性能判断

(1)检测系统的比对

(2)方法学性能评价

(3)质量目标设定与方法学性能判断

3. 校准与溯源性

(1)基本概念

(2)参考测量系统

(3)溯源链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4)参考物质的互换性和基质效应

4.测量不确定度

(1)基本概念

(2)评定方法

(3)评定实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及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讲授

第七章 生物化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目的要求]

1.了解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与诊断性能

2.熟悉参考区间、分界值与医学决定水平

3.掌握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评价指标

4.掌握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ROC曲线分析

5.掌握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系统评价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

(1)检验项目临床应用性能评价的意义

(2)检验项目临床应用性能评估的内容

(3)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与诊断性能

2.参考区间、分界值与医学决定水平

(1)参考区间的建立和转移

(2)分界值与医学决定水平

3.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临床评价

(1)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临床评价内容

(2)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临床评价方法

(3)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临床评价研究

(4)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评价指标

4.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ROC曲线分析

(1)ROC曲线的构成与特点 

(2)ROC曲线的类型和意义 

(3)ROC曲线的主要作用 

(4)ROC曲线分析的主要步骤 

(5)临床应用案例

5.检验项目诊断性能的系统评价

(1)检验项目系统评价的内容

(2)检验项目系统评价的设计要点

(3)临床应用案例

6.联合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1)联合试验的类型

(2)并联试验

(3)串联试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及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讲授

第八章 体液蛋白质检验

[教学目的]

1.       掌握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和时相变化,血清TP、Alb测定的临床意义,常规方法原理和方法学评价,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机制,尿酸检测原理和方法学评价。

2.熟悉血浆蛋白质的功能和分类,各电泳区带的主要蛋白质以及典型的异常图谱,血清PA、AAT、Cp、Hp、Tf、CRP的检测依据和临床意义,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紊乱,苯丙酮酸尿症。

3.了解血清特定蛋白质测定方法、方法学评价及其校准品,体液氨基酸过筛试验和定量检测方法,测定尿液尿酸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体液蛋白质及其代谢紊乱

(1)概述:基本概念、研究进展

(2)血浆蛋白质的功能及分类

(3)血清蛋白质电泳组分的临床分析

(4)血浆蛋白质及其异常

(5)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2.氨基酸代谢紊乱

(1)概述

(2)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3)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3.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

(1)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

(2)高尿酸血症

(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4.蛋白质和氨基酸检测

(1)体液总蛋白测定

(2)血清清蛋白测定

(3)蛋白质电泳技术

(4)蛋白质免疫化学法测定

(5)氨基酸测定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讨论式、启发式为辅、方法学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九章 糖代谢紊乱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糖代谢紊乱相关生物化学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常用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方法学评价,以及它们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监测中的应用。

2.熟悉血糖调节机制,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时机体的主要代谢紊乱,血糖调节物,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常用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方法学评价。

3.了解糖尿病病因,低血糖症和先天性糖代谢障碍的分型与病因。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

(1)血糖浓度的调节

(2)糖尿病

(3)其他糖代谢紊乱:低血糖症、先天性糖代谢障碍

2.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1)体液葡萄糖

(2)餐后2小时血糖

(3)葡萄糖耐量试验

(4)糖化白蛋白

(5)血糖调节物

(6)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检测

(7)糖尿病自身抗体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糖代谢紊乱诊治中的应用

(1)糖尿病的早期筛查

(2)糖尿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糖尿病治疗效果评价

(4)糖尿病并发症的生物化学诊断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举例、联系临床、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脂代谢紊乱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血脂(TG、TC)、脂蛋白(HDL-C及亚类、LDL-C)、载脂蛋白(apo AI、apo B)和代谢相关酶(LCAT)的临床意义,常规检测方法、原理和方法学评价。

2.熟悉脂蛋白和载脂蛋白的功能和分类,血脂代谢,血清FFA、Lp(a)、apo E及LPL的检测依据和临床意义,高脂血症分类。

3.了解脂质相关的生化检测在脂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诊治、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以及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

(1)脂及脂蛋白相关概念

(2)脂及脂蛋白的代谢

(3)脂蛋白代谢紊乱

2. 脂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1)血脂

(2)血浆脂蛋白

(3)血浆载脂蛋白

(4)血浆脂代谢相关酶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脂代谢紊乱和诊治中的应用

(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高脂血症诊治中的应用

(2)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低脂血症诊治中的应用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代谢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

(4)高脂血症疗效评估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5)脂质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原则和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讨论式、启发式为辅、比较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十一章 体液电解质与微量元素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体液中水、电解质分布及平衡,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类型和原因。

2.熟悉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血气分析样本的采集。

3.掌握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激素。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钠、钾、氯代谢与检验

(1)体液中水、电解质分布及功能

(2)钠、钾、氯代谢及平衡紊乱

(3)钠、钾、氯离子的测定

2. 钙、磷、镁的代谢与检验

(1)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

(2)钙、磷、镁的测定

3.微量元素代谢与检验

(1)微量元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2)微量元素代谢与疾病

(3)血清铁、铜、锌和全血铅的检测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讨论式、启发式为辅、比较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十二章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气体运输与血液PH,血气分析各种试验指标的定义及其临床意义,酸碱平衡紊乱分类及如何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判断。

2.熟悉血气分析样本的采集。

3.了解血气分析仪原理,血气指标的计算方法。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的运输

(2)二氧化碳的运输

2. 血气分析的方法

(1)血气分析样本的采集和保存

(2)样本的测定

(3)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

3.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紊乱常用的指标与参数

(1)酸碱度

(2)氧分压

(3)二氧化碳分压

(4)二氧化碳总量

(5)缓冲碱

(6)剩余碱

3.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与判断

(1)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2)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讨论式、启发式为辅、比较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十三章  肝胆疾病的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肝胆疾病的常用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及检验技术,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黄疸、肝炎等的概念,黄疸的实验室诊断与鉴别诊断。

2.熟悉血清胆汁酸检测的临床意义,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肝性脑病、肝癌等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3.了解肝脏的生物化学功能和生物转化概念、类型及特点,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通道。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

(1)肝脏的主要生物化学功能

(2)肝胆疾病的代谢紊乱

2.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1)相关酶及同工酶

(2)蛋白质合成功能

(3)血清胆汁酸

(4)血清胆红素

(5)肝纤维化项目

3.临床生化化学检验项目在肝脏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1)急性肝炎

(2)慢性肝炎

(3)肝纤维化

(4)肝癌

(5)酒精性肝病

(6)肝性脑病

(7)急性肝功能衰竭

[教学方法]图片、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第十四章 肾功能及早期肾损伤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检查

3.掌握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测定方法和评价

4.掌握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1)肾脏的基本结结构及功能

(2)肾脏的基本功能

2.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检查

(1)肾脏功能的生化检测

(2)尿液的生物化学检验

(3)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检查方法的选择

3.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测定方法和评价

(1)血、尿中尿素测定

(2)血、尿中肌酐测定

(3)血、尿中尿酸测定

4.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1)急性肾小球肾类

(2)肾病综合征

(3)糖尿病肾病

(4)肾小管性酸中毒

(5)急性肾功能衰竭

(6)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

(7)全身性疾病的肾脏损害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十五章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脏的解剖生理及病理

2.熟悉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3.掌握急性心脏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

4.熟悉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

(1)心脏的解剖和生理

(2)常见的心脏系统疾病:冠心病、心肌疾病和心力衰竭

2.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1)概述

(2)与生物化学有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3.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概述

(1)高血压的异常基因

(2)冠心病的遗传基因

4.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诊断

(1)传统的心肌酶谱

(2)心肌肌钙蛋白

(3)肌红蛋白

(4)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5.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生物化学改变

(1)B钠尿肽

(2)高血压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结合临床病例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授课

第十八章 骨代谢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钙和磷的代谢及调节

2.熟悉钙、磷代谢紊乱

3.了解镁代谢及其异常

4.掌握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生物化学

5.掌握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实验室检查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钙和磷的代谢及调节

(1)钙、磷和镁的代谢

(2)钙、磷和镁的生理功能

(3)钙、磷和镁的激素调节

2.钙、磷、镁代谢紊乱

(1)钙代谢异常

(2)磷代谢异常

(3)镁代谢及其异常

3.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生物化学

(1)骨的代谢

(2)骨细胞凋亡与骨代谢紊乱

(3)骨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

4.骨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与检验

(1)反映骨形成的植物与检测

(2)反映骨吸收的标志物与检验

(3)有关骨矿物生物化学检测

(4)骨代谢调节激素测定3、骨代谢标志物测定

[教学方法]讲授法、联系临床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九章  妊娠期相关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妊娠中的胎儿疾患

2.掌握妊娠期的生物化学诊断、妊娠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评价

3.熟悉正常妊娠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

(1)正常妊娠

(2)母体及胎儿的生物化学改变

2.妊娠相关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检测方法

(1)妊娠与相关疾病

(2)母体健康评价

(3)胎儿健康评价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妊娠相关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妊娠期特有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2)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妊娠合并症诊治中的应用

4.产前与新生儿筛查的生物化学检验

(1)胎儿先天性缺陷的产前筛查

(2)新生儿筛查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启发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

第二十章  治疗药物监测(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代谢动力学、房室模型和消除动力学模型的概念、药物在体内的四个基本过程,消除速率常数、消除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负荷剂量等参数的定义。

2.熟悉治疗药物监测目的与意义,符合进行和不必进行TDM的药物条件,治疗药物监测的样本种类、取样时间与样本预处理原则,TDM中常用的测定方法种类,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药物种类。

3.了解给药方案个体化的程序,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和多剂量重复用药的消除动力学的参数种类及应用。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

(1)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2)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

(3)血药浓度的药物效应

(4)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2.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与主要参数的应用

(1)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2)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

(3)多剂量重复用药的消除动力学

(4)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3.治疗药物监测的样本处理

(1)常用样本

(2)取样时间

(3)样品预处理

4.治疗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方法

(1)光谱法

(2)色谱法

(3)免疫化学法

(4)其他技术

5.需要进行药物浓度监测的主要药物

(1)强心甙类

(2)抗心律失常药

(3)抗癫痫药

(4)抗情感性精神障碍药

(5)免疫抑制剂

(6)茶碱

(7)氨基甙类抗菌素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自学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2050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学    分:5.0学分

总 学 时:96学时  

理论学时:52学时

实验学时:44学时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医学细胞生物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

蔡大生、张申 生物化学(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参考书目:

1.查锡良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周爱儒 生物化学应试指南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3.戴余军 生物化学解题精粹 崇文书局,2011。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物化学,它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近来年,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基础医学学科的研究均深入到分子水平,并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各个学科的问题。同样,它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也很密切。近代医学的发展经常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而且许多疾病的机理也需要从分子水平上加以探讨。生物化学课程为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掌握有关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着重讲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酶、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细胞信息传导、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二)基本技能

掌握吸量管、移液器、离心机、水浴箱、混匀器、匀浆器等一般仪器的操作,紫外分光度计、722型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熟悉层析技术(凝胶层析)的操作过程;掌握主要电泳技术(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琼脂糖电泳、PAGE)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了解离心技术的临床应用。

掌握生物化学实验项目测定的原理、操作要求、注意事项、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96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52,实验学时为44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1.181。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绪论

6

2

4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0

4

6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8

4

4

第三章  

10

4

6

第四章   维生素

2

2

0

第五章   糖代谢

10

6

4

第六章   生物氧化

4

4

0

第七章   脂类代谢

4

4

0

第八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8

4

4

第九章   核苷酸代谢

8

4

4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8

4

4

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2

2

0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8

4

4

第十五章  肝胆生物化学

8

4

4

总学时

96

52

44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实验报告、平时表现和卷面考试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2. 熟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掌握生物化学与医学中的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2. 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

3. 生物化学与医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结合临床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目的要求]

1. 熟悉蛋白质的分子组成,氨基酸分类及连接方式

2. 掌握蛋白质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技术。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均属于L-α-氨基酸

2)氨基酸分类

3)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4)多肽链

2.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蛋白质的分类

6)蛋白质组学

3.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空间结构

4.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

2)蛋白质具有胶体性质

3)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而引起变性

4)蛋白质在紫外光谱区有特征性吸收峰

5)应用蛋白质呈色反应可测定蛋白质溶液含量

5.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

1)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分析

2)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目的要求]

1. 熟悉核酸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变性和复性、核酸酶的概念

2. 掌握核酸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1)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2DNA

3RNA

4)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 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2DNA的超螺旋结构结构及其在染色质中的组装

3DNA的功能

3. RNA的结构与功能

1)信使RNA的结构与功能

2)转运RNA的结构与功能

3)核蛋白体RNA的结构与功能

4)其他小分子RNARNA组学

4. 核酸的理化性质、变性和复性及其应用

1)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2DNA的变性

3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

5. 核酸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目的要求]

1. 熟悉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酶的命名与分类以及酶与医学的关系

2. 掌握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酶促反应动力学及酶的调节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1)酶的分子组成

2)酶的活性中心

3)同工酶

2.酶的工作原理

1)酶促反应的特点

2)酶促反应的机制

3. 酶促反应动力学

1)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3)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4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5)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6)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酶活性测定与酶活性单位

4. 酶的调节

1)酶活性的调节

2)酶含量的调节

5. 酶的分类与命名

1)酶的分类

2)酶的命名

6. 酶与医学的关系

1)酶与疾病的关系

2)酶在医学上的其他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维生素

[目的要求]

1. 掌握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的活性形式、主要生化功能、缺乏病;

2. 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的活性形式、构成辅酶的种类、主要生化功能、缺乏病。

3. 了解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化学本质及性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脂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A

2)维生素D

3)维生素E

4)维生素K

2. 水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B1

2)维生素B2

3)维生素PP

4)泛酸

5)生物素

6)维生素B6

7)叶酸

(8)维生素B12

(9)维生素C

(10)α-硫辛酸

 

第五章    糖代谢

[目的要求]

1. 了解糖的生理功能、消化吸收

2. 熟悉糖的磷酸戊糖途径、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血糖及其调节

3. 掌握糖的无氧分解、有氧氧化及糖异生

[讲课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 糖的消化吸收与转运

1)糖的生理功能是氧化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

3)糖的转运

2. 糖的无氧氧化

1)糖的无氧氧化分为糖酵解和乳酸生成两个阶段

2)糖酵解的调节

3)糖无氧氧化的主要生理意义

3. 糖的有氧氧化

1)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2)柠檬酸循环

3)有氧氧化是生成ATP的主要方式

4)有氧氧化的调节

5)巴斯德效应

4. 磷酸戊糖途径

1)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2)磷酸戊糖途径调节

3)磷酸戊糖途径生理意义

5.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糖原的合成代谢

2)肝糖原的分解产物-葡萄糖可补充血糖

3)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受到彼此相反的调节

4)糖原累积症是由先天性酶缺陷所致

6. 糖异生

1)糖异生途径

2)糖异生的调节

3)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4)乳酸循环

7. 其他单糖的代谢

8. 血糖及其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血糖水平的调节

3)血糖水平异常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目的要求]

1. 熟悉线粒体以外其他氧化体系

2. 掌握生产ATP的氧化体系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 氧化呼吸链的复合体组成

1)氧化呼吸链的4种复合体

2NADHFADH2是氧化呼吸链的电子供体

2. 氧化磷酸化将氧化呼吸链释能与ADP磷酸化偶联生成ATP

1)氧化磷酸化偶联部分

2)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3)合成ATP

(4)ATP在能量代谢中核心作用

3. 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

(1)体内能量状态

(2)抑制剂

(3)甲状腺激素

(4)线粒体DNA突变

(5)线粒体的内膜选择性协调转运

4.其他氧化与抗氧化体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脂类代谢

[目的要求]

1. 了解脂类消化、吸收、命名和分类

2. 熟悉甘油三脂、脂酸的合成代谢及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

3. 磷脂的代谢及胆固醇的合成

3. 掌握脂肪酸的β-氧、胆固醇的转化及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 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2. 脂质的消化、吸收

3. 甘油三脂代谢

1)甘油三脂的合成代谢

2)甘油三脂的分解代谢

3)脂酸的合成分解

4. 磷脂的代谢

1)甘油磷脂的代谢

2)鞘磷脂的代谢

5. 胆固醇代谢

1)胆固醇的合成

2)胆固醇的转化

6. 血浆脂蛋白代谢

1)血脂

2)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

3)脂蛋白的功能及代谢

4)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目的要求]

1. 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及其消化、吸收和腐败的概念

2. 熟悉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3. 掌握氨基酸分解代谢、氨的代谢及一碳单位的代谢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与营养价值

1)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

2)蛋白质的需要量和营养价值

2.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腐败

1)蛋白质的消化

2)蛋白质的吸收

3)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3.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体内蛋白质的转化更新

2)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3)α-酮酸的代谢

4. 氨的代谢

1)体内氨的来源

2)氨的转运

3)尿素的生成           

5.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一碳单位的代谢

3)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4)芳香组氨基酸的代谢

5)支链氨基酸的代谢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授

第九章    核苷酸代谢

[目的要求]

1. 掌握核苷酸合成代谢及分解代谢主要步骤

2. 熟悉代谢过程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 嘌呤核苷酸代谢

1)嘌呤核苷酸合成代谢

2)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终产物尿酸

2. 嘧啶核苷酸代谢

1)嘧啶核苷酸合成代谢

2)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图片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目的要求]

1. 熟悉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依据和意义,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

2. 掌握DNA双向复制、复制的半不连续性、DNA生物合成过程、逆转录和DNA与修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

1)半保留复制方式及意义

2)双向复制

3)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2. 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

1)复制的化学反应

2DNA聚合酶

3)复制保真性的酶学依据

4)复制中解链和DNA分子拓扑学变化

5DNA连接酶

3. 原核生物DNA生物合成过程

1)原核生物的DNA生物合成

2)真核生物的DNA生物合成

4. 真核生物DNA生物合成过程

5. 逆转录和其他复制方式

1)逆转录病毒和逆转录酶

2)逆转录研究的意义

3)滚环复制和D环复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动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目的要求]

1. 熟悉转录的过程

2. 掌握转录的概念.转录的摸板和酶.转录后修饰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原核生物转录的模板和酶

1)转录模板

2RNA聚合酶

3)模板与酶的辨认结合

2. 原核生物转录的过程

3. 真核生物RNA的生物合成

1)真核生物有三种RNA聚合酶

2)转录因子

3)真核生物转录过程

4. 真核生物RNA的加工和降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动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目的要求]

1. 熟悉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2. 掌握翻译的含义、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生物合成过程、合成后的加工和输送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体系

1)翻译模板mRNA及遗传密码

2)核蛋白体是多肽链合成的装置

3tRNA与氨基酸的活化

2. 氨基酸与tRNA的连接

3. 肽链的生物合成过程

1)肽链合成起始

2)肽链的延长

3)肽链合成的终止

4. 蛋白质合成后加工和输送

1)多肽链折叠为天然功能构象的蛋白质

2)一级结构的修饰

3)空间结构的修饰

4)蛋白质合成后的靶向输送

5.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1)抗生素类

2)其他干扰蛋白质合成的物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动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水和无机盐(自学)

[目的要求]

1. 钙、磷、镁在体内分布、功能、代谢的调节

2. 体液和水平衡的原理

[讲课时数]

[教学内容]

1. 体液

2. 水平衡

3. 电解质平衡

4. 钙磷代谢

5. 镁与微量元素的代谢

[教学方法] 自学

[教学手段] 自学

第十四章  酸碱平衡(自学)

[目的要求]

1. 酸碱平衡调节

2. 酸碱平衡失调

[讲课时数]

[教学内容]

1. 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1)酸性物质的来源

2)碱性物质的来源

2. 酸碱平衡的调节

1)血液的缓冲作用

2)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3)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3. 酸碱平衡与电解质代谢的关系

1)酸碱平衡与血钾浓度的关系

2)酸碱平衡与血氯浓度的关系

3)阴离子间隙

4. 酸碱平衡失调

1)酸碱平衡失调的基本类型

⑵判断酸碱平衡失调的生化指标

[教学方法] 自学

[教学手段] 自学

                  

第十五章  肝胆生物化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生物转化的概念、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

2.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及生理意义

3. 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性质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4. 血清胆红素与黄疸的关系

5. 熟悉肝脏在全身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6. 熟悉胆汁酸的种类

7. 熟悉胆红素的来源.生成.在血中的运输和排泄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 肝生物转化作用

1)体内非营养物质的分类

2)肝的生物转化作用不等于解毒作用

3)肝的生物转化包括两相反应

4)生物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和影响

2. 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1)胆汁

2)胆汁酸的分类

3)胆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

4)胆汁酸的代谢及肠肝循环

3.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1)血红素合成过程

2)血红素合成的调节

4. 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1)胆红素的生成

2)血液中的胆红素的运输

3)结合胆红素

4)胆红素的转化

5)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图片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检验核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3061

课程名称:检验核医学(Laboratory Nuclear Medicine)

学    分:2学分

总 学 时:32学时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教    材:

1.程绍钧 检验核医学(第3版)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参考书目:

1. 李少林 核医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张永学 核医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6。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检验核医学》是将实验核医学的相关核技术应用于医学检验领域,与医学检验技术相融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实验核医学的一个分枝,也是现代医学检验技术学的重要组成。

检验核医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核素示踪技术和体外放射分析技术进行机体的功能研究和对体内的微量物质实施超微量分析,以揭示机体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代谢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拟定,预后判断,以及病因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掌握核物理、核仪器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检验核医学中的相关核技术、体外放射分析以及检验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 掌握核物理、核仪器的基本知识;

2. 重点掌握检验核医学中的相关核技术、体外放射分析以及检验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二) 基本技能:

1. 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操作流程、分析方法;

2. 熟悉不同的检验技术。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32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32,实验学时为0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32:0。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一章 绪论、与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2

2

第二章 放射性测量与稳定性核素分析

1

1

第三章 与检验医学相关的核技术

1

1

第四章 体外放射分析

2

2

第五章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

2

2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六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

2

2

第七章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

2

2

第八章 胰腺激素与糖代谢

2

2

第九章 甲状旁腺与钙代谢

2

2

第十章 胃肠激素

2

2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激素及活性物质

2

2

第十二章 肾脏功能检测

2

2

第十三章 血液系统疾病检测

2

2

第十四章 病毒性肝炎与肝功能检测

2

2

第十五章 肿瘤标志物

2

2

第十六章、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

2

2

第十七章、药物浓度检测

2

2

总学时

32

32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答辩考查。

成绩构成:答辩60%,平时成绩40%,成绩评定结果为合格与不合格。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及放射性衰变基本知识

[目的要求]

1.了解核医学的定义、内容及发展概况;

2.了解放射性衰变的基本知识。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核医学、检验核医学概念

2.检验核医学的主要内容

3.放射性衰变的基本知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核医学工作中的辐射防护知识

[目的要求]

1. 了解天然本底辐射和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2. 了解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照射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的基本概念

2.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3.放射卫生防护的目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

4.内外照射防护措施

5.放射性废物和污物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与检验医学相关的核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核素示踪原理;

2.掌握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定义;

3.掌握蛋白质与多肽的放射性碘标记技术;

4.了解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稳定性与贮存;

5.了解相关核技术。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 核素示踪原理设计

2. 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

3. 相关核技术概述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体外放射分析

[目的要求]

1. 了解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

3. 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反应试剂;

4. 掌握免疫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5. 了解受体的放射配体结合分析。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放射免疫分析

2. 一般介绍其它竞争性结合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免疫放射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

[目的要求]

1. 掌握甲状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的检测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

2.熟悉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球蛋白、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3.掌握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微粒体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及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2. TRH兴奋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学、结果判断

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 

[目的要求]

1.熟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2.掌握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检测的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2. 上述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3.  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检测的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

[目的要求]

1. 熟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中睾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生成激素 、催乳素 、生长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 掌握睾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生成激素 、催乳素 、生长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的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睾酮、双氧睾酮、雌二醇、雌三醇、孕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人胎盘催乳素、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生成激素、催乳素 、生长激素、催产素、抗利尿激素等)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及各项激素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2. 睾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生成激素 、催乳素 、生长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胰腺激素与糖代谢

[目的要求]

1. 了解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A1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 掌握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3. 熟悉胰岛素释放试验、胰岛素瘤的激发和抑制试验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A1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及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2. 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的检测的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的临床意义

4. 糖化血红蛋白A1检测的临床意义

5. 诊断胰岛素瘤的激发和抑制试验(甲磺丁脲(D860)试验、胰高血糖素试验、胰岛素抑制试验、C—肽抑制试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  甲状旁腺激素与钙代谢

[目的要求]

1. 了解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 掌握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 熟悉血钙代谢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及各项检测值的正常参考值

2.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3. 血钙代谢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胃肠激素

[目的要求]

1. 了解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 熟悉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化

学和生理作用及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2. 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激素及活性物质

[目的要求]

1. 了解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以及前列腺素、心钠素、加压素、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脑钠素、内皮素等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 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3. 熟悉内原性洋地黄素、地高辛、血清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的组成、生物化学、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以及前列腺素、心钠素、加压素、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脑钠素、内皮素等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测定的临床意义

3. 内原性洋地黄素、地高辛、血清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的组成、生物化学、生理作用和临床意义及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二章  肾脏功能检测

[目的要求]

1. 了解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尿TH糖蛋白、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肾脏内分泌功能检测相关物质:肾素、红细胞生成素、1,25—双羟胆骨化醇的组成及其病理生理作用;

2. 掌握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TH糖蛋白、红细胞生成素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 熟悉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与尿TH糖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4. 了解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肾脏排泄功能检测相关物质: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尿TH糖蛋白、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肾脏内分泌功能检测相关物质:肾素、红细胞生成素、1,25—双羟胆骨化醇的组成及其病理生理作用及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2. 重点讲解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TH糖蛋白、红细胞生成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3. 简要讲解α1—微球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肾素、1,25—双羟胆骨化醇检测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第十三章  血液系统

[目的要求]

1. 掌握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的组成及其生理、病理生理作用、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2. 熟悉血清β2—微球蛋白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3. 了解血小板相关IgG、抗凝血酶—Ⅲ的来源及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血清β2—微球蛋白、血小板相关IgG、抗凝血酶—Ⅲ的组成及其生理、病理生理作用及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2. 重点讲解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的临床应用

3. 一般介绍血清β2—微球蛋白、血小板相关IgG、抗凝血酶—Ⅲ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四章  病毒性肝炎与肝功能检测

[目的要求]

1. 熟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来源及临床意义;

2. 掌握甘胆酸的生物化学、生理作用、正常参考值和临床应用;

3. 了解肝纤维化的相关血清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甲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来源及临床意义

2.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抗原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乙肝表面抗原/IgM复合物、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乙型肝炎前S2蛋白、乙型肝炎前S2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乙肝病毒—DNA的来源及临床意义

3. 丙型、丁型、戊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临床意义

4. 甘胆酸的生物化学、生理作用、正常参考值和临床应用

5. 透明质酸的病理生理、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

6. 肝纤维化的其他血清标志物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五章  肿瘤标志物

[目的要求]

1. 了解肿瘤标志物的概念,熟悉其类型,掌握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重要性以及结果判断必需注意的事项;

2. 掌握癌胚抗原、CA—50、CA—19—9、CA—125、甲胎蛋白、血清铁蛋白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 掌握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4. 了解其他肿瘤标志物的种类及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分类;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重要性以及结果判断必需注意的事项;常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CA-50、CA-19-9、CA-125;甲胎蛋白;前列腺特异抗原)的生物学性质、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2. 其它肿瘤标志物(血清铁蛋白、β2-微球蛋白、组织多肽抗原、组织抗原、多胺类、激素肿瘤、异位激素瘤、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人胎盘耐热性碱性磷酸酶、神经原特异烯醇化酶等的来源及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六章 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

[目的要求]

1. 熟悉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点;

2. 掌握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定量分析中的质控和检测结果评价;

3. 熟悉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定量分析中的质控和检测结果评价

2. 白干扰素、细胞介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免疫球蛋白E、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D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七章  药物浓度检测

[目的要求]

1. 熟悉药物浓度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2. 掌握地高辛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 了解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氯丙嗪药物浓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药物浓度检测的概念、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重点讲解地高辛的药代动力学、有效血药浓度及其临床意义

3. 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氯丙嗪的有效血药浓度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检验医学进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3041

课程名称:检验医学进展

学    分:1学分

总 学 时:16学时

理论学时:16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

参考书目:

1. 丛玉隆 当代检验分析技术与临床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刘凤军 新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医学检验进展》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选修课,它着重介绍医学检验的历史、地位、现状和展望,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状况、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办学特色等要求,介绍临床检验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从而提高学生对各主要专业课的兴趣和了解,为更好地学习医学检验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前景分析。(2)了解床生物化学检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作用。(3)熟悉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4)熟悉微生物检验概述。(5)熟悉医学临床检验基础的现状。(6)熟悉免疫学检验概述。(7)熟悉血液学检验的概述和进展。(8)了解临床检验仪器学现状与发展特征。(9)熟悉临床实验管理的发展特征;学好临床检验管理的要求。(10)了解输血发展史。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16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16,实验学时为0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16:0。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一章 检验科运作与管理

2

2

第二章 医学与医学检验

2

2

第三章 临床生化检验

2

2

第四章 临床微生物检验

2

2

第五章 临床免疫学检验

2

2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六章 临床检验学

2

2

第七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2

2

第八章 实验室质量管理,临床仪器学,临床输血学

2

2

总学时

16

16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本课程为选修课,采用答辩考查方式。

成绩构成:答辩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成绩评定结果为合格与不合格。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检验科运作与管理

[基本内容]

1. 医院等级划分标准。

2. 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特点。

3. 技术职称评定相关要求。

4. 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 熟悉: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特点。

2. 了解:医院等级划分标准。

3. 了解:技术职称评定相关要求。

4. 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特点。

[教学建议]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展开师生互动讨论


第二章 医学与医学检验

[基本内容]

1. 医学检验的历史、地位、现状和展望。

2. 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

3.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状况、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办学特色等要求。

4. 检验科基本情况介绍。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 熟悉:医学检验的历史、地位、现状和展望。

2. 熟悉: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

3. 熟悉: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状况、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办学特色等要求。

熟悉检验科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状况、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建议]

采用具体的举例和多媒体、彩色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

讲授内容注意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


第三章 临床生化检验

[基本内容]

1. 临床生物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定义。

2.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作用。

3. 临床生化检验基本知识。

4. 临床生化检验标本的处理与保存。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定义。

2. 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作用。

3. 了解临床生化检验基本知识。

4. 了解临床生化检验标本的处理与保存。

[教学重点难点]

临床生化检验的基本知识。

[教学建议]

讲授内容注意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

第四章 微生物检验

[基本内容]

1. 微生物检验概述。 

2. 微生物检验发展现状。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 熟悉微生物检验发展现状。

2. 了解微生物检验概述、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检验概述、特点及发展现状。

[教学建议]

利用多媒体教学,微生物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五章 免疫学检验

[基本内容]

1.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的概念、范围和内容。 

2. 免疫学国内外的进展。

3. 免疫学与临床的关系。 

4. 学习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免疫检验目的、任务。

2. 了解临床免疫学的范围、内容、发展动态、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的概念、范围和内容。

免疫学与临床的关系。

[教学建议]

利用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临床检验学

[基本内容]

1. 临床检验基础概述。 

2. 临床检验基础发展现状。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临床检验基础概论发展现状。

1. 了解了解临床检验基础概论的大致内容、特点。

2. 了解这门功课的一些基本知识。

3. 了解这门功课在检验教学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临床检验基础概论发展现状。

[教学建议]

利用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基本内容]

1.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概念、范围和内容。 

2. 血液学国内外的进展,血细胞、血栓与止血、造血与造血调控的认识。 

3.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4. 学习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要求和方法。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血液检验目的、任务。

2. 了解临床血液学的范围、内容、发展动态、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3. 了解血液病的分类、诊断(实验诊断)方法及进展。

[教学重点难点]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概念、范围和内容。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教学建议]

利用多媒体教学,视频讲解骨髓穿刺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八章 实验室质量管理、临床仪器学、临床输血学

[基本内容]

1. 临床检验仪器学现状与发展特征,了解临床检验仪器学发展史及应用目的。

2. 临床实验管理的发展特征;学好临床检验管理的要求。

3. 输血学的定义,输血发展史,现代输血的主要领域以及输血发展的趋势和面临挑战。

4. 输血安全的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输血安全的意义。

2. 熟悉临床检验仪器学现状与发展特征,了解临床检验仪器学发展史及应用目的。

3. 掌握临床实验管理的发展特征;学好临床检验管理的要求。

4. 了解输血学的定义,输血发展史,现代输血的主要领域以及输血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教学重点难点]

临床实验管理的发展特征。

现代输血的主要领域以及输血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教学建议]

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分子诊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2051

课程名称: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s)

学    分:1学分

总 学 时:16学时   

理论学时:16学时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

1.吕建新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周爱儒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

1.尹一兵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维新 医学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7;

3.周新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分子诊断学是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机体外源性和内源性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改变,从而为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多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子诊断学成为当代医学的重要前沿领域,将在临床检验工作中逐步进入主导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1.了解有关分子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基因与基因组结构特点与功能;

2.了解分子诊断学常用技术基本原理,了解基因工程技术、PCR、分子杂交、核酸测序、生物芯片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核心实验技术基本原理;

3.了解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分子诊断;

4.了解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及应用、新进展。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16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16。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标志物

2

2

第三章 临床标本处理与分离纯化技术

2

2

第四章 核酸杂交技术

2

2

第五章 核酸体外扩增及定性检测技术

2

2

第六章 核酸实时定量检测技术

2

2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八章 蛋白质组学技术

2

2

重组DNA技术

2

2

总计

16

16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构成:考勤占30%,期末考查成绩占70%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发展简史

2.了解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3.了解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1)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分子生物学

(2)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2.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应用

(1)病原生物基因组

(2)基因变异

(3)基因多态性

(4)循环游离核酸

3.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发展与应用

(1)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与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2)遗传性疾病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

(3)肿瘤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

(4)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与个体化医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标志物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

2.熟悉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型

3.了解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及特征

4.了解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特征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

(1)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

(2)分子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

2.核酸分子生物标志物

(1)基因组和基因组特征

(2)基于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3)基于基因多态性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4)基于DNA甲基化修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5)基于转录产物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6)基于线粒体DNA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7)基于循环核酸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3.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评价

(1)高通量技术与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2)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特征和评价估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临床标本处理与分离纯化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标本处理的一般原则

2.了解常见临床标本的处理方法

3.了解生物样本分离纯化与质量鉴定

4.了解DNA的分离纯化

5.了解RNA的分离纯化

6.了解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7.了解核酸和蛋白的鉴定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临床标本的处理

(1)临床标本处理的一般原则

(2)常见临床标本的处理方法

2.生物样本分离纯化与质量鉴定

    (1)生物样本分离纯化策略

    (2)DNA的分离纯化

    (3)RNA的分离纯化

    (4)自动化核酸提取系统

    (5)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6)核酸和蛋白质的鉴定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核酸杂交技术

[目的要求]

1.熟悉核酸分子杂交的概念

2.熟悉传统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Southern印迹、 Northern印迹、原位杂交)基本原理

3.了解常用探针标记方法

4.了解分子信号杂交检测

5.了解DNA芯片技术

6.了解影响杂交信号检测的因素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核酸分子杂交的概念

(1)核酸探针

(2)分子杂交信号检测

2.经典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1)固相杂交

(2)液相杂交

(3)原位杂交

3.DNA芯片技术

(1)DNA芯片的概念

(2)DNA芯片原理

(3)DNA芯片技术

(4)杂交与结果分析

(5)DNA芯片在医学中的应用

4.影响杂交信号检测的因素

(1)探针的选择

(2)探针的标记方法

(3)探针的浓度

(4)杂交率

(5)杂交温度

(6)杂交的严谨性

(7)杂交反应时间

(8)杂交促进剂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核酸体外扩增及定性检测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  PCR技术的临床应用

2.了解探针序列扩增与信号扩增

3.了解  PCR的设计及影响因素

4.熟悉PCR反应原理

5.了解其它PCR技术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靶序列扩增

(1)PCR扩增技术

(2)其他PCR技术

(3)PCR产物分析

2.探针序列扩增

(1)连接酶链反应

(2)链置换扩增

(3)Qβ复制酶

3.信号扩增

(1)分支DNA

(2)杂交捕获法

(3)酶切依赖的扩增

(4)循环探针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核酸实时定量检测技术

[目的要求]

1.熟悉实时荧光定量PCR中常用的概念

2.了解荧光定量PCR中的荧光化学物质

3.了解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4.了解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条件的优化

5.了解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的数据分析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基本原理

(1)实时荧光定量PCR中常用的概念

(2)PCR扩增的理论模式

(3)实时荧光定量PCR中的荧光化学物质

2.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1)引物设计的基本原则

(2)探针设计的基本原则

3.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条件的优化

(1)反应体系的优化

(2)反应条件的优化

4.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的数据分析

(1)绝对定量

(2)相对定量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蛋白质组学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双向凝胶电泳的原理

2.了解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3.熟悉生物质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4.了解蛋白质芯片的基本原理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蛋白质凝胶电泳与检测

(1)蛋白质凝胶电泳

(2)凝胶上蛋白的固定与检测

(3)凝胶转印与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2.基于凝胶电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双向凝集电泳

(2)双向凝胶电泳差异蛋白图谱分析

3.不依赖凝胶电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生物质谱分析方法

4.蛋白质芯片

    (1)蛋白质芯片原理

    (2)蛋白质芯片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十一章   重组DNA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界DNA重组类型

2.了解重组DNA技术的临床应用

3.了解重组DNA技术常用载体

4.了解重组DNA技术的一般步骤

5.熟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特点与重组DNA技术概念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自然界的DNA重组和基因转移

(1)同源重组

(2)位点特异性重组

(3)转座重组

(4)接合、转化和转导

2.重组DNA技术

(1)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

(2)重组DNA技术常用载体

(3)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3.重组DNA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1)重组DNA技术用于生物制药

(2)重组DNA技术在医学其他方面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