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学院专科教学大纲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11-10 15:47   547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4080

课程名称:免疫学检验

   分:4.5学分      

学 时:76 学时

理论学时:34学时

实验学时:42 学时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材:

1.林逢春、石艳春 免疫学检验(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参考书目:

1.刘辉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系主要的专业课程,是应用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免疫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通过学习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及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疾病的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根据免疫学基本原理所设计的目前常用的以及一些新兴的免疫学检测或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操作要领、临床应用及其最新进展。其内容包括: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原及抗血清的制备技术,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抗原抗体反应动力学,酶标记免疫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生物素一亲和素标记技术,发光免疫技术,金标记技术等以及淋巴细胞分离及计数技术,淋巴细胞功能及吞噬细胞功能检测技术,细胞因子检测技术;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临床重要的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如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痒性疾病、免疫增生病及缺陷病、肿瘤及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免疫学原理、免疫诊断及防治的基本原则。

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及与免疫相关疾病的检测;熟悉常见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和免疫学诊断的临床意义:了解免疫学及临床免疫学的发展动态与进展。重点掌握免疫学技术原理、操作方法,临床重要的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难点是免疫学技术原理。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76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34,实验学时为42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11.2。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备注

免疫学检验概述

1

1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

1

 

 

抗原

1.5

1.5

 

 

抗体

2.5

2.5

 

 

补体系统

2

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

1

 

 

免疫应答

2

2

 

 

超敏反应

1

1

 

 

免疫学防治

0.5

0.5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5

1.5

 

 

抗原抗体反应

1

1

 

 

凝集反应

1

1

 

 

沉淀反应

1

1

 

 

免疫比浊分析

1

1

 

 

酶免疫分析技术

2

2

 

 

荧光免疫技术

1

1

 

 

流式细胞术

1.5

1.5

 

 

其他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3.5

3.5

 

 

 免疫细胞的分离和功能检验技术

2

2

 

 

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学检测

1

1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学检测

1

1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1

1

 

 

免疫增值病及检验

1

1

 

 

器官移植及免疫学检验

1

1

 

 

肿瘤标志物检测

1

1

 

 

实验一 直接凝集实验

 

 

4

 

实验二 间接凝集试验

 

 

4

 

实验三 单向免疫扩散实验

 

 

4

 

实验四 双向免疫扩散实验

 

 

4

 

实验五 对流免疫电泳

 

 

4

 

实验六 中性粒细胞吞噬率与吞噬指数测定

 

 

4

 

实验七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4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备注

实验七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4

 

实验八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

 

实验九 荧光免疫技术

 

 

8

 

实验考试

 

 

2

 

总学时

76

34

42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卫生表现考勤

 

五、教学内容

  免疫学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免疫学检验的概念。

2.熟悉免疫学的分支和免疫学检验的内容。

3.了解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的进展。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的概念。

2.免疫学分支学科。

3.免疫学检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组成;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2.熟悉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结构;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

3.解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2.详细讲解淋巴细胞再循环。

3.一般介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抗原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与两种特性;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2.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的种类。

3.了解超抗原的基本概念。

[讲课时数]1.5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抗原、半抗原的概念及基本特性;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分类。

2.详细讲解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超抗原、免疫佐剂与丝裂原的概念。

3.一般介绍超抗原的种类及生物学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抗体

[目的要求]

1.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

3.了解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讲课时数]2.5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其他成分和水解片段;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2.详细讲解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3.一般介绍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方法及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补体

[目的要求]

1.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及组成;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MBL途径与旁路途径的异同;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2.熟悉补体经典途径、MBL途径与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

3.了解补体系统的命名;补体活化的调控。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补体系统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2详细讲解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的激活过程;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3.一般介绍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目的要求]

1.掌握MHC的概念;经典的类分子和类分子的编码基因、分子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2.熟悉HLA复合体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

3.了解免疫功能相关基因;HLA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MHC的概念与多基因性;经典的类分子和类分子的编码基因、分子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2.免疫功能相关基因:补体成分相关基因、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以及炎症相关基因。

3.MHC的多态性,HLA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免疫应答

[目的要求]

1.掌握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 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效应Th1的功能;CTL细胞的效应功能。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2.熟悉免疫突触的概念;免疫突触的形成;T细胞应答的效应。B细胞对TI抗原的识别;B细胞应答的效应。

3.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过程。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T细胞的活化;效应T细胞的功能。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2.详细讲解免疫突触的形成; T细胞应答的效应。B细胞对TI抗原的识别;B细胞应答的效应。

3一般介绍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过程。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超敏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

2.熟悉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和参与的成分;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的种类、功能及防治原则。

3.解四型超敏反应的关系。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

2.详细讲解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和参与的成分;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的种类、功能及防治原则。

3.一般介绍四型超敏反应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免疫学防治

[目的要求]

1.掌握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概念、主要制剂;免疫治疗的概念。

2.熟悉疫苗的基本要求;计划免疫的含义; 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治疗的基本手段。

3.了解新型疫苗和新型佐剂:疫苗的应用;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讲课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预防(重点讲解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概念)。

2.免疫治疗(重点讲解免疫治疗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目的要求]

1.掌握佐剂的概念、作用机理及应用。

2.掌握抗血清的保存方法。

3.熟悉免疫原的制备纯化、纯化、鉴定(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

4.熟悉半抗原免疫原的制备(载体的选择、联接的方法、无羧基和氨基半抗原衍生物的制备)

5.熟悉抗血清的制备(动物选择、免疫剂量、时间和途径、动物采血法、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

6.熟悉抗血清中抗体的纯化(单价特异性抗血清的制备、特异性IgG抗体的制备)

[讲课时数] 1.5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原的制备。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半抗原的制备、佐剂的制备。

2.抗血清的制备。

3.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

4.抗血清中抗体的纯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抗原抗体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亲水胶体转为疏水性胶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力)

2.掌握抗原体反应特点(特异性、按比例、可逆性)

3.掌握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4.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4.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2.掌握直接反应、间接凝集反应(间接血凝试验、胶乳试验)及其应用(抗原的检测、抗体的检测)

3.熟悉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抗球蛋白参血凝试验。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凝集反应的特点。

2.直接凝集反应。

3.间接凝集反应。

4.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5.抗球蛋白参与的血凝试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沉淀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单向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原理与方法。

2.熟悉液体内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掌握单向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熟悉对流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

3.了解免疫浊度法(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测定法)的原理。

4.掌握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电泳技术基本原理。

2.对流免疫电泳。

3.火箭免疫电泳。

4.免疫电泳。

5.免疫固定电泳的原理。

6.免疫电泳技术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免疫比浊分析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比浊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透射免疫比浊法。

2.散射免疫比浊法。

3.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

4.免疫胶乳比浊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酶免疫分析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酶免疫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2.掌握ELISA的基本原理、方法类型和操作步骤。

3.掌握ELISA的技术要点(试剂的制备)

4.熟悉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斑点—ELISA、免疫印迹法、重组免疫结合试验)

5.熟悉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2.均相酶免疫测定。

3.ELISA的原理和类型。

4.ELISA的技术特点。

5.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荧光免疫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荧光现象、荧光物质)

2.熟悉荧光抗体技术(荧光抗体的制备、免疫荧光显微技术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3.了解荧光免疫测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

2.荧光抗体技术。

3.荧光免疫测定。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流式细胞仪的分析与分选原理及其参数与数据显示方式。

2.了解其样品制备及质量控制。

3.掌握其最常用的荧光标记物和标记方法。

4.熟练掌握流式细胞仪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讲课时数] 1.5学时

[教学内容]

1.流式细胞仪的分析与分选原理。

2.流式细胞仪的数据显示与分析。

3.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

4.流式细胞仪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其他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放射免疫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讲课时数] 3.5学时

[教学内容]

1.放射免疫技术。

2.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3.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4.免疫组化技术。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检验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概念及其分离方法(Ficoll分离液法)。

2.掌握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3.掌握淋巴细胞的保存和活力测定。

4.掌握T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特异性抗原、特异性受体)

5.掌握T细胞功能的检测。

6.熟悉吞噬细胞的分离和收集。

7.熟悉B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表面抗原、细胞受体)

8.熟悉B细胞功能的检测。

9.了解自然杀伤细胞的检测。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2.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3.T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4.T细胞功能的检测。

5.B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6.B细胞的功能检测。

7.免疫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变态反应的类型。

2.掌握皮肤试验(试验准备、试验类型及方法、结果判定及分析)

3.掌握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组织固定免疫复合物)及检测的意义和应用。

4.熟悉血清IgE检测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5.了解其它因素测定。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变态反应的类型。

2.皮肤试验。

3.血清IgE的测定。

4.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5.其它因素测定。

6.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目的要求]

1.熟悉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及特征、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2.掌握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的检自身抗体检测。

3.了解其它免疫学检测。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病概述、发病机制、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2.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3.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的检自身抗体检测。

4.其它免疫学检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免疫缺陷性病及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检测方法。

3.熟悉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3.免疫缺陷病的检测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免疫增殖性病及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增殖病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免疫球蛋白病常用的检测方法(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免疫球蛋白的分类鉴定及其他检测方法)

3.熟悉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的临庆免疫学特征。

4.熟悉常见的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5.了解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增殖病的概念及分类。

2.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3.常见的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4.免疫球蛋白病常用的检测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器官移植及免疫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2.掌握供者与受者的配合选择(移植物选择标准、HILA血清学定型试验、HLA细胞法分型试验、交叉配合试验)

3.熟悉移植的类型、移植抗原、移植的结局及对策。

4.熟悉排斥反应的类型、排斥反应的机制和排斥反应的免疫检测。

5.了解移植物与受体预处理和免疫抑制措施。

6.了解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2.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机制。

3.供者与受者的组织配型。

4.排斥反应的免疫检测。

5.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肿瘤标志物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掌握肿瘤抗原的分类。

3.熟悉肿瘤的发生机制。

4.了解肿瘤标志物免疫测定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肿瘤的发生机制。

2.肿瘤抗原的分类。

3.临床常规检测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4.了解肿瘤标志物免疫测定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4070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检验

    6.5学分

学 时116学时

理论学时:48学时

实验学时:68学时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教  材:

1.甘晓玲李剑平 微生物学检验(4)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

1.李凡、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9)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刘运德、楼永良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检验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综合了临床医学、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院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医院内感染进行动态监控。

 

二、课程基本要求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两部分,前者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防治措施的学科。后者侧重于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性,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致病性以及人体的抗感染免疫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各类临床标本的采集方法、检验程序及常规检验方法。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116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48,实验学时为68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11.4。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备注

第一章 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检验

2

2

 

 

第二章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1

1

 

 

第三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

2

2

 

 

第四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4

4

 

 

第五章 细菌检验技术

5

5

 

 

第六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与耐药性

2

2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备注

第七章 需氧和厌氧球菌鉴定鉴定

3

3

 

 

第八章 革兰阴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鉴定

7

7

 

 

第九章 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鉴定

1

1

 

 

第十章 分支杆菌属诺卡菌属放线菌属鉴定

1

1

 

 

第十一章 厌氧菌鉴定

2

2

 

 

第十二章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鉴定

3

3

 

 

第十三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

0.5

0.5

 

 

第十四章 真菌的检验技术

0.5

0.5

 

 

第十五章 常见病原性真菌

1

1

 

 

第十六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

1

 

 

第十七章 病毒的检验技术

1

1

 

 

第十八章 常见病毒鉴定

8

8

 

 

第十九章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2

2

 

 

第二十章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1

1

 

 

实验1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4

 

4

 

实验2无菌技术

4

 

4

 

实验3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

4

 

4

 

实验4 细菌的鉴定方法

8

 

8

 

实验5血标本细菌学检验

8

 

8

 

实验6尿标本细菌学检验

8

 

8

 

实验7肠道标本细菌学检验

8

 

8

 

实验8生殖道标本细菌学检验

4

 

4

 

实验9脓汁标本细菌学检验

8

 

8

 

实验10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

4

 

4

 

实验11医院感染

4

 

4

 

实验技能考核

4

 

4

 

总学时

116

48

68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卫生表现考勤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有关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概念;

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

2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3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菌血症等基本概念;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的特点

2熟悉全身感染的常见类型及特点,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

3了解抗感染免疫的特点;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作用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的概念、分类及生理学意义,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2细菌的致病机制:毒力与毒素(内外毒素的区别)、入侵的数量、入侵的途径;

3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来源、感染的类型、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4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特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监测;医院感染的控制检验结果的评审与报告、检验后标本的处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BSL-2实验室安全操作技术规范;BSL-1BSL-2在安全设备、个体防护方面的不同。

2熟悉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等级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和处理;

3了解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布局及设计和建造要求。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和防护措施微生物危害评估;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管理;

2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

3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实验室准入要求,操作要求,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和处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1细菌的测量单位、形态与结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组成及功能)、革兰染色的原理和意义、细菌L型。

2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细菌的含义;

2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3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组成、G+G细胞壁的结构特点、细胞壁功能、细菌L型的定义及其与临床上的某些慢性感染病之间的关系,特殊结构组成及每种结构的定义、功能。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其内容物(质粒、核蛋白体、胞质颗粒)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

4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细菌检验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2熟悉细菌的自动化培养检测技术

3了解细菌的其他鉴定技术。

[讲课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1细菌染色与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方法及用途

2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培养基的种类及接种方法;常用生化试验方法;细菌L型的检查方法及其培养基的特点

3微生物自动培养系统、微生物鉴定与药敏的自动化与微型化;

4细菌感染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与耐药性

[目的要求]

1掌握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2熟悉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3了解常规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原则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2抗菌药物的选择、纸片扩散法、稀释法、E-test试验;

3细菌的耐药机制以及耐药检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需氧和兼性厌氧球菌球菌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奈瑟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2熟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奈瑟菌属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葡萄球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2链球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3肠球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4奈瑟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奈瑟菌属的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革兰阴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肠杆菌科的共性及常见细菌的微生物检验;非发酵菌革兰阴性杆菌的共同特性;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临床意义霍乱弧菌主要生物学特性;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苛养菌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2.熟悉: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意义;不动杆菌属和产碱杆菌属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临床意义;霍乱弧菌微生物常规检验程序和方法

3.了解:莫拉菌属等其他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临床意义;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常规检验方法;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苛养菌的生物学特性

[讲课时数]7学时

[教学内容]

1肠杆菌科共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

2埃希氏菌属: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3沙门氏菌属: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4志贺氏菌属: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5克雷伯氏菌属: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6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耶尔森菌属: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7假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8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的形态染色特点、检验特点

9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10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11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主要生物学特性和检验程序

12嗜血杆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验特点

13鲍特菌属、布鲁菌属、军团弯曲菌属螺杆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 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和产单核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2.熟悉白喉棒状杆菌异染颗粒的染色方法和鉴定;炭疽芽胞杆菌与蜡样芽胞杆菌的鉴别。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炭疽芽胞杆菌产单核李斯特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2炭疽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3炭疽芽胞杆菌与蜡样芽胞杆菌的鉴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分枝杆菌属诺卡菌属放线菌属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抗酸染色的方法;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临床意义与特异性预防;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3了解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诺卡菌属和放线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及免疫性。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特点、培养特点、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2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3诺卡菌属和放线菌属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章 厌氧菌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运送厌氧菌感染标本的常用方法,厌氧芽胞梭菌主要种类、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2熟悉厌氧芽孢梭菌的临床意义

3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厌氧菌概述:概念、种类与分类、感染、培养特点

2厌氧芽胞杆菌:

1)破伤风杆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2)产气荚膜杆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3)肉毒杆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4艰难梭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3无芽胞厌氧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二章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支原体的生化反应鉴别及微生物学检验,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2熟悉支原体与细菌的L型的区别,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3了解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梅毒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3伯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奋森螺旋体:形态特点、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验

4支原体:主要种类及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与细菌L型的区别;主要病原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

5衣原体: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结构、抵抗力;主要病原性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程序和方法

6立克次体: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与处理、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1掌握菌丝、孢子的概念;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熟悉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区别

3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讲课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

1真菌的分类;

2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3真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

4真菌的抵抗力、变异、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四章 真菌检验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真菌的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和鉴定;

2熟悉真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3了解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讲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内容]  

1各种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原则;

2真菌染色与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方法及用途

3真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培养基的种类及接种方法;常用生化试验方法

4真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和实验动物的选择、接种途径与观察

5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药敏试验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五章 常见病原性真菌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浅部感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白色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2熟悉深部感染真菌真菌的临床意义

3了解其他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小孢子菌属以及其他菌属的种类、临床意义、形态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

2.白色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和临床意义;

3.浅部感染真菌与深部感染真菌的区别;

4.其他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六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及病毒的分类

2基因组(genome),衣壳(capsid),壳粒(capsomere包膜(envelope),刺突(spike),干扰现象(interference)的概念;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

3病毒的复制过程;

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病毒的分类

2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3病毒的结构:裸露病毒、包膜病毒;

4病毒的化学组成级功能(1)病毒核酸 (2)病毒蛋白质 (3)脂类和糖

5病毒的增殖:(1)病毒增殖( 2)病毒的异常增殖( 3)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6病毒的抵抗力与控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七章 病毒检验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形态学检查;

2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3熟悉病毒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各种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原则,标本的运送与保存

2病毒的人工培养方法培养基的种类及接种培养方法

3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鉴定指标,病毒数量级病毒感染性测定

4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八章 常见病毒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肠道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各病毒的传播途径、临床检验和防治原则

2区别乙型肝炎病毒常见抗原抗体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3五种肝炎病毒常用鉴定方法

4解释流感病毒变异和流行的关系

5了解朊粒的生物学特征

[讲课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1流行性感冒病毒: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检查;

2风疹病毒、冠状病毒等: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3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的复制,理化特性;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机制,临床特征

5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特点、微生物学检验

6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7朊粒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11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感染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九章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标本的采集、送检和处理原则;

2掌握细菌学检验的基本程序;

3掌握细菌学鉴定的方法。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各类临床标本的采集、送检方法和处理原则;

2各类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的基本程序;

3各类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鉴定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十章 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保证

[目的要求]

1掌握检验前的质量保证;

2掌握检验中的质量保证;

3掌握检验后的质量保证。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检验申请、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2检验过中的质量保证;

3检验结果的评审与报告、检验后标本的处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临床检验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Z20503010

课程名称:临床检验基础(The Basic Clinical Laboratory Medicine

    分:6.5学分

  时:116学时

理论学时:60学时

实验学时:56

先修课程: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材:

1张纪云、龚道元 临床基础检验(5)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参考书目

1赵建宏、贾天军 临床检验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许文荣、林东红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龚道元、张纪云 临床检验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人体各种体液及细胞成分进行显微镜学、物理学、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以帮助临床得到有关疾病的全面诊断、疗效、病程监测和预后判断的资料,是一门集微观形态学和宏观理化检验于一体的系统检验学。

本教材的重点内容是临床上最常用、最基础的筛选项目。教学中要求重视基本理论,更强调基本技能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常用实验(血常规、尿常规、体液检测)手工操作的实验原理、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

2.熟悉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的实验原理、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各项检测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末捎采血、常用实验(血常规、尿常规、体液检测常规)的手工操作方法、正常血细胞、正常精子和脱落细胞的形态特征

2.熟悉静脉采血、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的操作、尿液特殊化学检查、异常精子和肿瘤脱落细胞的形态特征、常用试剂的配制

3.了解尿结石检查、胃液检查、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羊水检查、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针吸细胞学检查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116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60,实验学时为56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1.071。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2

2

 

 

第一章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6

2

4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

30

10

20

 

第三章血液分析仪检验

2

2

 

 

第四章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

2

2

 

 

第五章尿液一般检验

32

24

8

 

第六章粪便检验

4

2

2

 

第七章体液检验

10

4

6

 

第八章脱落细胞学

28

12

16

 

总学时

116

60

56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60%,实验和平时成绩40%

 

五、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检验基础的概念和范围及要求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临床检验基础的现状和特点

2.临床检验基础的应用目的

3.学好临床检验基础的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学

 

第一章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的制作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毛细血管采血;抗凝剂的种类及选择;血涂片制作、瑞氏染色的原理、方法、

质量控制和方法学评价

2.熟悉静脉采血、真空采血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血液标本采集和抗凝剂的选择

1)采血方法(静脉采血、毛细血管采血、真空采血)

2)抗凝剂的选择(EDTA、草酸盐、肝素、枸櫞酸盐)

2.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推片、瑞氏染色、吉姆萨染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一节  红细胞检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压积测定、网织红细胞测定、

点彩红细胞计数、血沉测定的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形态

2.熟悉红细胞其他参数(红细胞平均指数、RDW)的概念、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

评价及临床意义

3.了解红细胞压积微量法、血红蛋白测定其他方法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红细胞计数(原理、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2.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分子结构、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代谢、检测原理、方

法、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3.红细胞形态

4.红细胞压积测定(原理、方法、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5.红细胞平均指数(手工法原理、方法、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原理、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7.网织红细胞测定(原理、方法、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8.点彩红细胞计数(原理、方法、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

9.血沉测定(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

 

第二节 白细胞检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形态检查的原理、

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2.熟悉白细胞计数考核评价,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3.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白细胞计数(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2.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4.白细胞形态检查(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血小板计数的原理、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血小板计数的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参考值、方法学平价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四节 血栓与止血常用筛选试验

[目的与要求]

1.了解血栓与止血常用筛选试验

[讲课时数]0学时

[教学内容]内容放到临床血液学讲授

[教学方法]自学

 

第五节 血型及交叉配血

放到输血与输血技术讲

 

第三章 血液分析检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血液分析仪各项参数的缩写、参考值、直方图概念

2.熟悉血液分析仪电临床应用、检测参数、方法学平价、血细胞直方图正常形态特点

及常见异常形态、临床应用

3.了解血液分析仪的进展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血液分析仪的原理(重点讲电临床应用,其次讲光散射法)

2.血液分析仪的参数和结果显示

3.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显微镜涂片复检规则

4.质量保证、仪器效准和性能评价

5.方法学平价

6.临床应用(检测参数临床意义、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中的应用、血小板直方图应用、

白细胞直方图应用、网织红细胞参数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标本采集及处理

2.熟悉尿液的生成,尿液检验目的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尿液的生成,尿液检验目的

2.尿标本采集

3.尿标本处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尿液一般检验

第一节 尿理学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液目视外观(尿量、颜色、透明度)检查、相对密(比密计法,折射仪)测

定法原理、质量控制、方法学平价

2.熟悉理学检查临床意义

3.了解尿渗量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尿量

2.颜色和透明度

3.尿对密测定

4.尿渗量测定

5.尿液气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节 尿液化学检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酸度测定、蛋白定性试验、尿糖定性试验、尿酮体检验Rothera改良法、尿胆红素,尿胆原定性试验、尿HCG检查的的原理、质量控制、方法学平价、临床意义

2.熟悉蛋白的组成、蛋白尿形成机制、尿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尿检查、亚硝酸盐、

乳糜和脂肪、BJP、肌红蛋白尿、检查的原理、质量控制、方法学平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了解尿微量清蛋白测定。尿蛋白电泳、尿β-2微球蛋白测定、Tamm-Horsfall蛋白测

定、α1-微球蛋白测定、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其它化学物质(免疫球蛋白、C3、尿酶、氨基酸、卟啉尿)测定的原理、质量控制、方法学平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1.尿酸度测定

2.尿蛋白检查    

3.尿糖检查确   

4.尿酮体检

5.尿胆红素检查   

6.尿胆原和尿胆素检查     

7.血红蛋白检查

8.亚硝酸盐检查    

9.白细胞酯酶检查     

10.维生素C检查

11.其他化学成分(HCG、乳糜和脂肪检查、BJP、微量清蛋白测定、肌红蛋白尿)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节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光学显微镜检查尿液有形成分的方法(标准定量计数板法、离心镜检)、方法学平价;一小时细胞排泄率试验的原理、方法、质量控制、方法学平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尿有形成分的形态(细胞、管型)

2.熟悉尿沉渣计数板法、尿有形成分染色法

3.了解尿液颗粒计数法、结晶的形态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检查的方法

2.检测原理

3.方法评价  

4.质量控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四节 尿分析仪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的参数及临床应用;方法评价

2.熟悉干化学尿液分析仪的原理、特点和局限性、质量控制

3.了解尿干化学分析仪的组成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原理、检测参数、方法评价、质量保证、临床应用)

2.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查(原理、检测参数、结果、方法评价、质量保证、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粪便检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大便检查标本收集及要求;一般性状检查;显微镜检查(有形成分、寄生虫卵的形态和意义);隐血试验的原理及方法学评价、临床意义;粪便检验质量保证

2.了解大便组成,其他有形成分、脂肪检查、胆色素检查、粪便分析工作站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粪便检查标本收集及处理      

2.粪便一般检查(量、色、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

3.粪便分析工作站               

4.粪便检验质量保证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体液检验

第一节 脑脑脊液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CSF一般性状检查;蛋白Pandy定性试验原理、葡萄糖测定、氯化物测定、显

微镜检查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熟悉酶学检查;常见脑、脑膜疾患的脑脊液改变,脑脊液蛋白、糖的方法学评价;

3.了解CSF形成及功能,CSF成分,CSF采集、酶和其他成分、病原学检查

4.[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和处理

2.一般检查

1)理学检查(透明度、颜色、凝块、比重)

2)化学检查(蛋白定性、蛋白定量、葡萄糖测定、氯化物测定、酶和其他成分)

3)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病原体形态)

3.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节 浆膜腔积液检查

1.掌握浆膜腔积液一般性状检查(量、蛋白检查的原理、葡萄糖测定、显微镜检查的

方法、参考值、方法学评价、和临床意义)

2.熟悉酶学检查

3.了解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和处理

2.一般检查

1)理学检查(量、透明度、颜色、比重、PH、凝固性)

2)化学检查(蛋白定性、葡萄糖测定、脂质、酶和其他成分)

3)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病原体形态、结晶)

3.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节 关节腔积液检查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关节腔积液检查

[讲课时数]0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和处理

2.一般检查(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

3.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思考题

 

第四节 精液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一般检查的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精子活率、精子活力与精子存活率的概念及诊断标准、质量控制

2.熟悉精子形态、精液标本采集

3.了解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

[讲课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与处理

2.一般检查(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方法评价、临床意义)

3.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五节 前列腺液检查

[目的与要求]

1.熟悉前列腺液理学检查及显微检查

2.了解前列腺液标本采集

[讲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与处理

2.一般检查(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方法评价、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六节 阴道分泌物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阴道分泌物一般性状检查、洁度检查、寄生虫检查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熟悉微生物检查、阴道菌群和线索细胞检查的形态、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3.了解阴道分泌物标本采集

[讲课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与处理

2.一般检查(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方法评价、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七节 胃和十二指肠引流物检验

[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胃和十二指肠引流物检验

[讲课时数]0学时

[教学内容]

1.胃液检查              

2.十二指肠引流物检验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思考题

 

第八节 羊水检验自学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羊水检验的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0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与处理

2.一般检查(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方法评价、临床意义)

3.胎儿成熟度检查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思考题

 

第八章 脱落细胞学

第一节 脱落细胞学绪论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标本涂片、固定、染色技术、阅片方法、诊断与报告

2.熟悉脱落细胞临床应用评价、细胞病理学诊断质量保证

3.了解标本采集;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

2.标本涂片      

3.标本固定    

4.标本浓缩技术       

5.染色方法     

6.细胞病理学诊断    

7.细胞病理学诊断质量保证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节 脱落细胞总论(良)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正常脱落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上皮细胞和非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

2. 熟悉上皮细胞增生、再生、化生概念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 上皮细胞

2. 非上皮细胞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脱落细胞总论(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良性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恶性肿瘤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鳞癌、腺癌、未分化癌形态特征)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良性肿瘤(定义和分类、细胞特征)     

2.恶性肿瘤(定义和分类、细胞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目的与要求]

3.掌握阴道正常脱落细胞、炎症脱落细胞、宫颈癌脱落细胞的形态、脱落细胞学诊断五级分类标准

4.熟悉女性生殖道脱落细胞与卵巢功能的关系;阴道脱落细胞检查的临床应用

5.了解宫颈/阴道细胞诊断方式(TBS法)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正常生殖道细胞形态学(鳞状上皮、宫颈柱状上皮、宫内膜柱状上皮)   

2.良性病变细胞形态学(非炎症和反应性病变、女性生殖道炎症)   

3.恶性肿瘤细胞病理学(巴氏5级分类、TBS分类、鳞癌和腺癌细胞形态及癌前变形态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浆膜腔液脱落细胞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制片、固定、各种上皮细胞形态特征、腺癌形态特征

2.熟悉标本采集与保存、鳞癌形态特征、非上皮细胞形态、恶性肿瘤细胞注意事项

3.了解其他恶性细胞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良性积液细胞形态学(间皮细胞、、巨噬细胞、血细胞、非恶性疾病伴积液)    

2.恶性积液细胞学检查(恶性细胞与疾病、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六节 痰液脱落细胞检查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标本采集与制片、鳞化及鳞化核异质概念;痰片中良性细胞、肺鳞癌细胞、腺

2.癌细胞、未分化癌细胞的形态特征

3.熟悉鳞化及鳞化核异质细胞形态特点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正常呼吸道细胞形态学(鳞状上皮、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巨噬细胞、白细胞、非上皮成分)  

2.良性病变细胞形态学(良性支气管上皮细胞异常、良性呼吸道上皮增生、鳞状上皮的良性病变、肺泡巨噬细胞异常)  

3.肺癌细胞病理学(支气管、肺转移癌)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Z20501060

课程名称:血液学检验(Clinical of Hematology and Probation

   分:6.5学分

学 时:116学时

理论学时:60学时

实验学时:56学时

先修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实验医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材:

1.黄斌伦、杨晓斌 血液学检验(5)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参考书目

1许文荣、王建中 临床血液学检验(5)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候振江、杨晓斌 血液学检验(4)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候振江 血液学检验(3)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夏薇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1)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血液学检验设置在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及出血性疾病常见的病症、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正常及异常骨髓报告单的书写;掌握常见化学染色方法;

2.熟悉出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检验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正常与异常骨髓片的观察;

2.熟悉常见化学染色的配置。

 

三、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116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60学时,实验学时为56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1.071。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绪论

2

2

 

 

第一篇 造血检验

2

10

12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二篇 红细胞疾病与检验

1 

16

12

 

第三篇 白细胞疾病与检验

16 

20

28

 

第四篇 血栓与止血性疾病检验

2 

12

4

 

总学时

116

60

56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实验报告与形态学考试及平时表现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60%,实验和平时成绩40%

 

五、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血液学的目的、任务

2.熟悉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2.血液学与临床疾病、实验检验的关系

3.学习血液学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一 造血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造血、造血器官、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造血微环境、髓外造血、血细胞增殖、分化、发育、成熟的概念;胚胎期和出生后造血器官;造血干/祖细胞的特征和表面标志;血细胞的发育阶段和命名;血细胞发育演变一般规律;正向和负向造血调控因子

2.正常血细胞形态特征及各细胞的鉴别特征,骨髓象检验的适应症及临床意义,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血细胞标记的选择和临床应用;铁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糖原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酯酶染色的操作方法及结果评价;骨髓活检的概念及临床应用;常见染色体异常核型描述及临床意义;分子杂交、PCR技术的原理;

3.正常骨髓象的特征和报告书写;血象与骨髓象检验的关系,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的分析与鉴别。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技术,血液分子生物学技术。造血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所列染色法的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常见血液病的骨髓活检特点;血细胞超微结构的概念、三种急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超微结构的主要特点;染色体非显带技术的染色体命名方法;分子生物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4.血象检验的重要性,正常骨髓细胞在外周血和骨髓的分布情况,正常骨髓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特点,骨髓活检的方法和意义;各染色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范围;骨髓活体的适应证;正常血细胞超微结构特点;染色体显带技术的原理及染色体命名方法;生物芯片技术

5.熟悉骨髓基本结构;脾脏的结构和功能;造血微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造血干/祖细胞研究的临床意义

6.胚胎期和出生后各期造血时间和特点;造血正向和负向调控因子的特征和造血调控作用。

[讲课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1.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2.血细胞的生长发育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

3.血细胞成熟的一般规律

4.造血的调控

5.细胞凋亡

6.粒细胞系统形态: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形态特点

7.红细胞系统形态: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形态特点

8.淋巴(浆)细胞系统形态: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形态特点。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形态特点

9.单核细胞系统形态: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形态特点

10.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苏丹黑BSB)、糖原(PAS)、氯化醋酸AS-D萘酚酯酶(AS-DCE)、铁、碱性磷酸酶(NAP)和酸性磷酸酶(ACP)等染色原理、方法、注意事项,正常血细胞对化学染色的反应结果及临床意义。常用血细胞染色的评价

11.骨髓涂片检查: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涂片的制备和染色,骨髓涂片显微镜检验;骨髓象的分析;骨髓涂片报告的书写;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12.骨髓穿刺技术:骨髓穿刺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骨髓干抽概念和发生干抽的原因。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二篇 红细胞疾病与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红细胞寿命的测定;红细胞增生和破坏的规律,红细胞破坏后的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联系;铁、叶酸、B12及各种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2.贫血的定义和分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的特点及鉴别;

3.熟悉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红细胞衰老与消亡时红细胞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4.了解红细胞铁代谢、酶代谢及核苷酸代谢;

5.了解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异常血红蛋白病实验室检测。

[讲课时数] 16学时

[教学内容]

1.溶血的一般检验:红细胞寿命测定,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2.铁代谢检验:血清铁测定,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

3.叶酸、维生素B12的测定

4.红细胞膜缺陷检验

5.红细胞酶缺陷检验

6.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生化检测、骨髓象和骨髓铁染色。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7.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及鉴别

8.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急性与慢性再障的区别,再障危象的特征。与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鉴别

9.溶血性贫血概论:溶血性贫血定义和分类,实验室检查

10.血红蛋白病的检查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三篇 白细胞疾病与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白细胞中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功能检查

2.掌握急性白血病的概念、FAB分型和MICM分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实验室特

点及其与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的区别;

3.熟悉淋巴细胞功能检查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4.白血病的WHO分型;白血病临床表现和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各种特殊类型白血病的特征;

5.了解白血病遗传学(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分型基础;常见白血病核型改变和融合基因检测的意义。

[讲课时数] 20学时

[教学内容]

1.白细胞功能检查

2.微量残留白血病检测

3.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概述:白血病分类,白血病分型,白血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免疫标记技术及其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4.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FAB分型和MICM分型特点;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的FAB分型和MICM分型特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此为自学内容)

5.其他淋巴细胞系统恶性肿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象、骨髓象特点和免疫学检验

6.骨髓增值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实验室检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骨髓纤维化、和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特点和免疫学检验

7.骨髓增值性肿瘤: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不典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浆细胞肿瘤,其他白细胞疾病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四 血栓与止血性疾病检验

[目的要求]

1.掌握血管壁的结构和血管壁的止血功能和血小板超微结构、功能;凝血因子的主要特性及分组;血液凝固、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的概念;凝血机制;抗血液凝固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常用凝血试验(CTRTAPTTPTFg)的原理、报告方式、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血小板活化,指标检测、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和相关补体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出血时间、束臂试验的临床意义;

3.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实验室检查程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分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鉴别和诊断标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血管性血友病的分类,血友病A B的遗传特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步骤;血友病A与血管性血友病的鉴别要点和检验结果;

4.熟悉血管舒缩的调控;凝血修正机制;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5.其他血管性紫癜的特点。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和分类;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的特点

6.了解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检验结果的比较

[讲课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1.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活性物质,血管舒缩的调控,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2.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小板形态和结构,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血小板功能:血小板黏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促疑活性、血块收缩功能、维护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3.血液凝固:凝血因子的主要特性及分组,血液凝固、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的概念;凝血机制的过程

4.抗凝系统:抗血液凝固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激活途径和功能

5.血管壁和粗恶官内皮细胞的检验:出血时间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6.血小板检查:血小板黏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和相关补体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检测,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

7.凝血因子检测: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因子XIII定性试验

8.抗凝系统检测:生理性抗凝蛋白检测;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

9.血栓与止血概论,形成机制

10.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

11.常见出血性疾病及检验:过敏性紫癜,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血友病述和实验室特点

12.常见血栓性疾病及检验: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前状态

13.抗血栓和溶栓治疗监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临床输血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1041

课程名称:临床输血学 (Clinical Transfusion Test)

   分:1.5学分

学 时:20学时

理论学时:16学时           

实验学时:4学时

先修课程:生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材:

1.胡丽华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参考书目:

1.高峰 临床输血与检验(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高峰 输血与输血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输血是临床救治伤病员的重要治疗手段,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为保证安全输血,检验专业的学生,应系统学习输血与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检验医师,从事各级医院.血站的日常工作。

本大纲以胡丽华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学校规划教材《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为蓝本,根据我校制定的检验专业教学计划的学时数为依据而制定的,适用于我校检验专业本科(4年制)输血与输血技术的教学。

输血与输血技术教学大纲包括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

 

课程基本要求

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 掌握红细胞血型系统的ABO血型系统;

2. 熟悉红细胞血型系统的Rh血型系统、临床输血、成分输血和输血不良反应;

3.了解其他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安全献血和输血管理、输血相关传染疾病、血液成分制备与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

基本技能

1. 掌握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

 

学时安排

教学学时为20学时,讲授理论学时为16学时,实验学时为4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为41。具体安排如下:

课 内  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6

2

4

 

二、Rh血型及系统

2

2

 

 

课 内  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自学

第四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自学

第五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检测

 

 

 

自学

第六章 血小板血型

2

2

 

 

第七章 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自学

第八章 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自学

第九章 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备保存

 

 

 

自学

第十章 临床输血

2

2

 

 

第十一章 自体输血

 

 

 

自学

第十二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

2

 

 

第十三章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2

2

 

 

第十四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学

第十五章 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

 

 

 

自学

第十六章 输血管理

2

2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综述写作、实验采用实验报告评估方式

成绩构成:综述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30%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输血学定义

2.了解输血发展史、主要领域、发展趋势和面临挑战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输血学定义

2.输血学发展史

3.现代输血的主要领域

4.输血发展趋势和挑战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血型概念、ABO血型分型抗原、抗体、亚型概念、A亚型特点;

2.熟悉ABO血型遗传,Rh血型及概念,命名原则;

3.了解ISBT分类与命名,其他血型系统。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ABO血型系统       

2.Rh系统       

3.其他血型系统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目的要求]

1.掌握交叉配血及概念

2.熟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中常见错误剖析;Rh血型酶法鉴定,新生儿溶血病和成分输血概念。

3.了解标准血清制备,A1A2亚型鉴定。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ABO血型系统鉴定与交叉配血      

2.Rh系统血型鉴定      

3.其他亚型鉴定。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四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目的要求]

1.熟悉: HLA系统

[讲课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HLA系统的基因.抗原结构和遗传特点                    

2HLA系统医学应用和生物学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五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检测

[目的要求]

1.了解HLA系统检测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HLA血清学检测

2HLA系统检测方法细胞学检测                      

3HLA分子生物学检测

4.粒细胞抗原抗体检测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六章 血小板血型

[目的要求]

1.熟悉血小板血型抗原、血小板血型检测的临床应用、血小板同种抗体与输血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血小板血型抗原

2.血小板同种抗体与输血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七章 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血小板血型抗原和抗体检测方法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2.血小板血型检测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八章 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目的要求]

1. 了解临床输血治疗的主要技术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及置换术  

2.血液成分单采术    

3.细胞治疗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九章 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备保存

[目的要求]

1.熟悉全血的保存和运输及注意事项,血液的生理功能、全血的采集和性质.

2.了解血液细胞成分的制备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生理功能

2.全血

3.血液细胞成分的制备

4.血液非细胞成分的制备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十章 临床输血

[目的要求]

1. 掌握全血输血及成分输血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全血输血

2.红细胞输血

3.血小板输血

4.血浆输注

5.冷沉淀输注     

6.粒细胞输血

7.血浆蛋白制品输注

8.特殊输血治疗的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一章 自体输血

[目的要求]

1.熟悉自体输血的概念和意义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主要的自体输血类型

2.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十二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目的要求]

1.掌握新生儿溶血病的换血和输血

2.熟悉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症状和诊断

3.了解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和治疗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

2.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

3.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

4.预防和治疗    

5.新生儿溶血病的换血和输血.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三章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第一节 输血不良反应

[目的要求]

1.熟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

2.红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3.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

4.血浆蛋白相关的输血反应

5.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6.细菌性输血反应

7.其他输血反应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二节 输血传播疾病  

[目的要求]

2. 了解艾滋病、肝炎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概述  

2.输血相关的HIV感染/AIDS    

3.输血相关病毒性肝炎

4.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的其他疾病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十四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的要求]

1.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机制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造血干细胞采集与处理

2.造血干细胞移植输血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十五章 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输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及质量控制办法

[讲课时数] 0学时

[教学内容]

1临床输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2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控制过程及监控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手段]复习题

第十六章 输血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贮存和的基本要求

2.熟悉献血者的选择和采血的准备

3.了解输血质量管理、采血、献血者护理、献血后的生理恢复、医院输血科的功能和职责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安全献血

2.输血管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寄生虫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504090

上一篇《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下一篇:没有了